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 李晓超在2009年10月22日(星期四)上午10时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初步测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178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
三季度增长8.9%,似乎给国内喜欢数字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雀跃声起,众多媒体呼吁中国了得,俨然是世界强国的担当。然而对教育有特殊关注的我,面对高歌的GDP,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国,似乎有说不出的隐痛。
据中新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 俞岚)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8日表示:“中国目前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低于印度的2.7%,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而有报道说联合国人权调查员托马谢夫斯基对中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近二个星期的考察。她表示,中国几乎属于世界上对公共教育投入最少的国家。中国每年的教育投入只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左右,远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6%的标准。她说,中国政府只承担了学校开支的53%,其余的费用则转嫁到学生头上。
如此看来,我们的国家收入越来越多,可是我们的公共资源投入有多少呢?都知道收入减去社会平均支出才是你的真正收入增长。比如,你年收入百万,但是如果你吃一碗普通面都要十万元的话,你仍是一个穷人。呵呵,好象夸张了,但是道理确如此。所以,我不太关注GDP,况且还是统计局统计的,更不没准。我更关注国民的真正待遇,尤其是教育,当我们的教育投入在GDP中的比例甚至比非洲贫困国家乌干达还低时,我们人均教育投入仅相当于美国的1/33(按汇率折算后相当于美国人均的1/5),当人人都知道教育是国家未来时,我们还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国人历来不乏啊Q精神的,因为那的确可使人不精神错乱,甚至精神爽烁。因为中国之大,所以数字便成了精神食粮,论历史,论人口,论地盘,论GDP,论游行队伍,甚至论奥林匹克数学金牌总数,我们都是骄傲无比。可是论教育投入,论教育成果,我们只能灰溜溜的没话语权了,只能有骂别人给自己找点面子的赖皮份。
教师节时温家宝总理说:“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英国首相布朗作了一次科技报告,他一开始就讲,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这是我们国家总理对我们教育的评价。
现实中,我们的GDP中,还有小学生没日没夜为升初中考试疯狂参加的小升初补习支付的费用,在8.9%的GDP中有我们世界第一数量的小学生们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看来这也值得我们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