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十年之后,
创业板的出世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良好愿望。然而,10月30日的开盘,创业板鸡犬升天的景象,几乎复制了数年前中小板诞生的一幕,不免令人们的殷殷热望蒙上了阴影。
一项绸缪良久、精心策划的重大工程,何以如此轻易地被
股市旧基因俘获?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创业板的创设从一开始就混淆了监管与
控制的边界,使得其在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太多的人为呵护,远未发挥自发配置
资源的
市场功能。
首先,在发行环节,创业板采用的仍然是审批制而非
核准制。这种基于实质内容而非
信息披露程序的审查,看似对
投资者负责,但从制度层面抑制了市场选择的自有功能。在数百家
上市申请中层层选拔的28家
公司,早已度过了创业之初的
风险期,给人以强烈的政府
背书色彩。加之在创业板诞生之前,舆论的“正向引导”,中介机构的大力推广,大大
抵消了监管机构风险提示的效果。
其次,人为控制市场供需也加剧了市场的不理性。创业板公司从
申报伊始,就出现排队报
材料的情况,上百家公司等待审核。
管理部门在左右权衡之后,确定了首批上市的名单,随后一个月停止召开发审会,专心等待创业板开盘。这种由担心市场波动而人为控制市场供需的操作在
主板市场运转多年,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此举从来无益于市场本身,深为市场诟病。
再次,退出制度的模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投机气氛。根据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的规定,在多种情形下,创业板公司将被实施
退市风险警示;其中第十三章提到,若公司“
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可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这意味着,尽管
深交所屡次强调创业板将实施严格的
退市措施,但仍然为
重组即炒作壳资源预留了后门。由于创业板盘子更小,利用重组机会爆炒重组概念的可能性将大为增加。
凡此种种,事实上与目前的
A股主板市场并无二致。监管者的初衷无非是希望能够提供优质公司、活跃市场,因而对其呵护备至。比如退市问题,无法真正从严执行的逻辑即在于,一旦公司出现问题,面临退市风险,在群情汹涌之际,监管层只好给予其重生机会,美其名曰“保护投资者”。
然而,这种越俎代庖的呵护,恰恰扼杀了市场自身的
活力,并必然会出现各个层面的
逆向选择。监管层面的设租,
上市公司的
寻租,投资者的投机化,早已得到了逻辑和历史的双重证明。
事实上,创业板能否成功取决于多重因素,从根本上是由一个
经济体的创业潜力决定的,而这又与整个社会的
投资环境、法律环境密不可分。监管层既不能、也不应
担保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甚至投资者回报,更不能片面追求市场规模和活跃度,否则,种种美好设计,都将会被打着“保护投资者利益”旗号的有力者劫夺。
在国际范围内,
创业板成少败多,其成长之路诚非坦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
新兴市场,并不缺乏
创新能力和市场,所欠缺的惟有
保证市场健康运行的制度。创业板并不完
美的开幕式,恰为监管当局敲响了警钟。倘能及时汲取教训,对症下药,时犹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