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27 0
2009-11-10
博士论文打算研究西方经济学与道德水平的关系,初步想法如下,请各位高人指教。

曾经有学者自豪地称“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意思应该是说经济学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帕累托最优),而不考虑分配是否公平。亚当斯密的一个著名论断是经济人为自己谋利的行为就能增进社会福利,不用利他。


随着西方经济学逐渐普及,加上模型、考试中的许多训练,活学活用的人们开始认同并使用效用最大化的思维模式。这里不能停车,可我只要5分钟,被抓的概率是0.5%,罚单200元,期望损失为1元。停车场得3元,还不计油钱和时间成本。好,违章停车效用最大化。教育部说不能抄袭,可我得评职称。评上了的好处10万元,被抓后化5万元应该可以摆平了,而被抓的概率虽然60%10*0.4-5*0.6=1万,于是抄袭也是效用最大化,虽然不是最优,也是次优。这样的例子可以有很多。


没学经济学前人可没那么活泛,有很多“戒律”从来没想过去违反。像父母一辈,可能婚姻并不快乐,可从没想过离婚。

基于这个背景,我想实证研究一下看看学习西方经济学是否会降低人的道德水平。有些初步的想法:

1.找些数据(如腐败分子的背景等)来分析,不过数据不一定够,而且需要控制的变量也多。如数据可能显示经济学教育和腐败分子负相关,但这可能只是经济学使人更狡猾,腐败了也不被抓。还有其他很多因素。

2.可以看看离婚率和经济学教育的关系。数据应该够多,不过不知道好不好找。

3.实在不行,就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设计问卷调查经济类和非经济类的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以推断他们的价值观。


4.再不行就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来通过一些games来看看经济类和非经济类学生的利他倾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