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会计制度无“资产积累”概念 “发债搞建设”成异类思维
政经人生
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其实只是政府收支的“管家婆”,其会计帐是一种事业单位的开支帐,它与工业会计帐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资产帐,没有资产积累的概念。
表面上,工业与事业这两套不同的会计帐及原理,容易被人理解成,它只是为适应不同性质的实体而对应产生与使用,但在管理者的眼内,它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想与运行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帐,更多的是反映一种毫无生气的流水帐,没有经营的理念与创意思想的空间;工业会计帐,它可动态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投资、运营、风险、资产积累、资本增值等全方位的信息。
提出“国家财政运行从‘事业’向‘工业’模式的转变”,并不是要国家与财政按工业的模式搞什么经营,而是要引入“资产”的概念——引入社会财富积累的概念,特别是让国家从怕发债怕负债的旧意识中解脱出来,让国家放手以国债或其它形式,尽可能多的取得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资金收入,在转化为社会的财富积累时,既能在会计帐相应的科目上反映出来,也能通过现代的会计制度,科学反映出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开支的绩效情况。
在这里可纠正一个未被很多人认清似是而非的说法,就是“国家的年发国债与国债总额占GDP百分之几以下,就是安全的界线”;认为日本、台湾等,发债总额远超当年GDP,政府是早已“资不抵债”的“破产”了,就更是无知与可笑。
正是溺于这些传统认识,我国不仅视债如虎,更几如禁区。这种封闭落后的国家理财与国家经济运行思想,长期禁锢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放不开手;国家几十年来就是这样,极大地错失了充分利用现代金融手段与现代管理思想实现社会更快更全面发展的时机。
社会的财政运行引入工业(会计)的模式后,我们就可发现,国家尚欠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应大胆计划放手大搞,它是财产积累的概念,而绝不是某些人所认识的是“投资”的概念,更不是消费花费掉了的意思。国家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与花费,不存在工业上的什么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三农问题,我们欠帐很多,特别是现代农业,国家欠巨大的前期投入,这种投入,是不能靠农民们去完成的;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本质上不应靠地方财政收入去搞,它只应由国家允许地方发行应偿还的建设债券进行。国家扩大内需搞4万亿元投资,不放开地方建设债的发行,就不能顺利地推开。
引入这个运行模式的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国家发行社会建设(用于社会财富积累增加)的国债,应直接对央行而不是商业银行;这类的地方债,也应由国家财政部代理直接央行发行,而不是今年的那种由地方向商业银行的招标发行模式。财政临时周转的债券、有经营收益可考核的债券,或才考虑对商业银行发行。在这一点上,美国人就非常的聪明,是深悟到了这点,其发行国库券,都是直接对美联储,我们应好好向其学习与借鉴。
就这种模式,我们大致估算,在今后的约十年内,每年国家财政应向央行另外取得的货币收入,应约需占到当年传统财政收入数的50%以上,央行每年的货币供应总量,应先切块满足财政的这一部分货币需求。
国家采取了这一新的财政运行模式,就不需沿用只有加大赋税才能实现财政增收的旧模式,就能大规模减税,建立轻税薄赋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行秩序,就能走出经济建设不愁没钱而社会建设资金(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社会建设资金)拮据的误区。国家在货币经济条件下,其现代管理运行制度就算正确科学地建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