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和PPI的环比数据
/ 啄木 统计局发布的CPI和PPI是同比数据,即与上年同月相比CPI和PPI的增量。统计局还公布一个与“上年同期”相比的数据,但本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上年同月”和“上年同期”有何区别?更不知如果有区别,“上年同期”该如何解读和应用?如果读者知道,还请告知在下。
同比数据的优点是没有季节性,但缺点是具有滞后性。如果上年同月物价很高,那么今年该月物价即使有所升高,也会同比显示出下降。这种滞后性无疑会误导投资者和决策者,而且越是物价波动大的时期,同比数据越会没有意义,误导性也会越强。
环比数据反映每月(季度)相比前月(季度)的增量,时效性强,不易产生误导。而缺点,当然,是具有季节性。宏观经济变量通常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反映消费者和生产者在每一年中固定的消费和投资周期。比如,消费总是在年末或年初最旺,因此导致物价会在该时期有向上的跳跃。
计量经济学里,去除宏观变量的季节性有很多方法,使用同比数据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且是相对比较简陋和粗暴的一种。只统计价格的同比增量,将失去价格水平本身的信息。事实上,我只发现中国仅仅公布同比增量,而不公布价格水平的存量或环比增量。以统计局的资源,计算和公布无季节调整的价格水平应该是易如反掌的。
当然,虽然我们不能从同比数据精确地还原出水平数据(level data),我们可以做近似还原。中国的月度CPI是1996年才有的,而月度PPI开始于1997年。我假设(有些粗暴)1995年每个月的消费者物价水平(CPI)都是1,然后用同比数据逐次计算出1996-2009年每个月的物价水平。PPI也同样处理,只是起始点推后一年。
这样还原出来的物价水平会有一定的误差。尤其是一开始的几年,季节性会因为我的假设而不够突出。但是越往后,起始点的处理所带来的误差就越小。我取2004年后的数据,画在图一。
我们可以看到,CPI的季节性相当明显,每年都在年初有个跳跃,然后逐月下降,到年中跌势停止并略有上升,然后继续下降至年终。而PPI的季节性很弱,图中所示的PPI走势跟国际原材料市场的牛熊走势极为吻合。
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CPI还是PPI,6月份和7月份的数据都显示环比上升的。当然,这两个月的上升不代表上升趋势将延续。考虑到CPI数据一贯的季节性特征,6月份和7月份的微幅上升很可能是季节性调整,8月或9月CPI可能重回跌势,直至年终。
而PPI的走势很难判断,为什么呢?因为PPI跟随国际原材料市场价格,所以基本上是不可预测的。
图二我画出了同期(2004-2009)统计局的CPI和PPI同比增量数据。如果事先不告诉你,你能意识到图一和图二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吗?我是不能。
图转不上来,有兴趣者可去原文查看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5b9833f4b70f5e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