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4205 8
2009-11-11
林建永、赵瑾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非典型因素探析《理论探索》(核心期刊)2009年第5期(总第179期)p73-75

林建永1、赵瑾璐2


1: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20,华东师范大学,2000622:北京理工大学,100083
内容提要: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大体平衡,但价格却大幅度波动,其原因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典型的供求因素进行解释,亟需寻求其他非典型因素,这些因素有:垄断带来的价格操纵带来价格扭曲,政府政策影响以时间成本衡量的谈判优势扭曲价格,地区差价和品质差价打破了典型供求理论的基本模型,期货市场大大改变了实体经济的供求准则。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11 13:21:56
这就不用收钱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1 20:18:53
没收钱啊,多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4 14:39:49
内容提要: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产量和消费量大体平衡,但价格却大幅度波动,其原因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典型的供求因素进行解释,亟需寻求其他非典型因素,这些因素有:垄断带来的价格操纵带来价格扭曲,政府政策影响以时间成本衡量的谈判优势扭曲价格,地区差价和品质差价打破了典型供求理论的基本模型,期 货市场大大改变了实体经济的供求准则。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期货、垄断、博弈、流通市场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价格是供需的反应,供需双方依靠价格变化改变其供给量和需求量。当供需平衡时,市场出清。这一论述就是经典“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理论。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几大主要农产品年度供需总体平衡格局下都出现了价格较大幅度波动。甚至在供略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反而上扬。以2007—2008年度为例,全球粮食总产量21.1亿吨,消费量也是21.1亿吨,但是过去2年全球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了60%以上,其中小麦上涨112%,大豆上涨了75%。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与消费基本稳定在5亿吨上下,供需大体平衡,但是我国2008年却出现了粮价上涨和谷贱伤农并存的困局。对于此类的价格波动,以供求作为根本的典型解释理论碰到了困境,因此亟需寻求供求以外的其他因素:
    一、市场结构:垄断格局下的价格操纵扭曲价格
    传统理论认为农产品市场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是现实的状况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产业化和企业化,涌现出了丰益国际、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等一批具有明显产业垄断特征的巨型企业。而垄断性市场结构的垄断供给方其愿意供给量并不等于其拥有量,而是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最大化利润原则,索取更高的价格。这就是说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中,即便供方拥有量等于需方需求量,但并不等于供方原意以现有价格供应给需方,相反更具垄断性的一方总是力图以各种形式实现更高的价格供给或更低的价格购入,后者体现在跨国企业在对农产品的采购上尤其明显。
    2009年1月黑龙江省龙江福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宋胜斌接受央视《经济半小时》采访,指出当前农产品市场结构已经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垄断性的市场格局具有明显的价格操纵特征。他指出以丰益国际、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跨国资本,最擅长的手段就是利用资金优势,通过几年时间的资本运作消灭对手,垄断市场,从而实现操控价格,牟取巨额利润的目的,这些企业来中国之前,他们已经用这样的办法控制了拉美等地的粮食市场,2004年,跨国巨头盯上了中国大豆,从而打破了我国大豆生产基地与大豆油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可以说,当代市场垄断程度及其农业跨国企业的战略能力已经成了影响农产品价格不可忽略的因素,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农业相关政策和计划如果忽略了这个因素将很可能是无效的,或者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二、博弈:政府政策影响以时间成本衡量的谈判优势扭曲价格
    在经济学传统分析中,一般认为政府对供方的征税或收费会提高产品的价格,而补贴或支持会降低产品的价格。但是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如此,关键要看政府支持影响的是生产成本,还是影响了交易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如果是后者,则可能提高供方的谈判能力而为供方提高价格提供动因。因为在市场中,供方之间的竞争、需方之间的竞争与供需之间的交易本质都是博弈行为,而在博弈中很多情况取决于自己能坚持多长的时间拒绝交易,而其能够坚持的时间取决于在这段时间中其必须忍受的各项成本,即时间成本。
    对于农产品,供方生产调整周期等同动植物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从生产上进行调整影响时间也较长(无法短期逆转);但产量加上库存只是可供给量的最大值,并不是供方实际愿意供给量。在供方承受储存等时间成本的状况下,供方可以缩小市场供给量,延长市场交易时间,期待更高的交易价格。如果预期未来价格涨幅大于各类时间成本,那么供方就很可能降低供给量。同样的道理,对于农产品需方,直接消费者需求周期很顿,一天三顿,对于零食可能长些,但也很少超过1个月,这一消费周期和生产周期的差异形成了完全竞争农产品市场蛛网理论的基础。而农产品在达到基本满足之前,其弹性低,拒绝交易意味着忍受挨饿(可能带来死亡)甚至导致国家产生暴动的社会成本,这个成本是巨大的,从而时间成本较高;相反如果达到基本满足之后,根据经济学恩格尔定律,人们不会用因为降价而大幅度提高消费,而对于涨价,其消费者承受的时间成本并不高,从而可以拒绝超过基本需求部分的消费使涨价难以维持,尤其当消费者在其农产品库存消耗完之前更是如此。通过以上分析,在没有政府介入的情况下,博弈结果是:(1)如果生产不足于满足需求,那么农产品价格很容易上涨,因为消费者及其国家难以等待挨饿的时间。(2)如果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倾向下降,如果供应者存储成本很高将使农产品价格迅速下降,即谷贱伤农。(3)供需大约相当时,主要取决于供方的时间成本。
    但是当有政府介入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1)对于供不应求,政府可以抛售库存,提高供给,稳定价格;当然也可以相反继续提高库存,引发价格进一步上涨,尤其当这种上涨不是由本国人民承担时,就更可能如此。(2)供过于求,政府一方面可以吸纳过剩粮食形成库存,另一方面可以对农户的存储等时间成本进行补贴,从而使供方有能力降低实际供给量,稳定价格。(3)在供需相当时,政府的库存增减可以改变平衡格局,并且对双方时间成本的补贴状况也会影响平衡格局。因此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介入的情况下,政府拥有的库存、对生产者支持程度及调控能力成为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方面,我国的“国际化”意识及水平还不高。大力支持农业是当前所有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当今世界最通行的“国际意识”。以粮食出口国美国为例,美国年粮食产量3.3~3.8亿吨,大大超过消费需求,因此在政府CCC合同制度下的美国库存需求占到了其国内需求的40%,并依据美国《2002年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把农场主储粮计划与其低息贷款结合,既降低了农场主粮食存储成本而且确保了美国库存(以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武器),从而使美国农业在出口价格中长期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而对于粮食消费国日本,一方面通过农协体系给以农民大量补贴,同时日本通过租用或购买,现己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粮食储备,确保作为消费方的粮食安全。尽管表面看,日本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日本企业控制下的粮田生产出来的,可见其粮食安全是可以保证的。但在我国却有不少地方官员认为农业占GRP比重低,发展缺乏前景,而对农业不重视,不研究,更谈不上支持,支持农业成了中央政府的独角戏。2008年东北大豆产业告急,2009年6月《人民日报》又发出警示“油菜籽重蹈大豆覆辙?” 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警示农业绝对不是什么单纯的市场吗?只有博弈才是真实的产业格局。在90年代的国企“抓大放小”改革中,我们曾经把农业作为命脉产业来抓,那么今天面临国际竞争格局,我们能否抓住呢?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乡村政府到城镇政府一起来重视、研究和支持农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地区差价和品质差价打破了典型供求理论的基本模型
    传统的经济理论并不考虑地区差异,认为市场是在一个地方的,或者说供需是匀质分布的。但是现实情况并不是如此,产地和销地分离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产地和销地之间的运输成本就成了地区差价的重要区位因子。当不同地区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时,那么两个地区的关税、保险、海损等都将成为地区差价的动因。当市场流通顺畅时,供需平衡时,地区差价也趋于稳定。但是当流通不畅时,即使供需总体上平衡,产地的农产品也可能供过于求,而销地则供不应求,从而可能出现“价格上涨与谷贱伤农”并存的困局。当一个区域的产地和销地相对集中分布,而不是间隔分布时,农产品流通距离将拉长,在这长距离中受外界影响的风险加大(比如从美国到非洲之间的距离就可能受到战争影响等),同时在流通中如果环节越多,环节之间协调的难度越高,也就越可能发生流通不畅(比如俄罗斯的天然气要过境要通过第三国才能到达欧洲就是这种情况)。
    商务部对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调研表明,我国销地和产地分别集中的格局非常明显,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格局。至2008年我国有批发市场4150家,其中产地市场1600家,销地市场2550家,分布在东中西部的比例为7:2:1,销地市场主要在南方沿海。2003年我国粮食跨省流通就达到0.95亿吨,接近我国粮食产量的20%。这种产销跨区距离过长的格局对于我国流通体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古代我国为了减少流通环节和降低流通成本,曾经开挖了京杭运河。如果东北粮食主产区是可持续的话,那么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粮食专用铁路通道,确保粮食运输是我国对历史的必要借鉴。从长远看,我国必须加强城市农业的发展,提高主销区的农产品自给能力,降低这种超长距离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对于沿海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其经济实力要求其在政府支持农业方面率先接轨“国际水平”。
    另一方面品质差价也是形成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品质差别包括任何和产品直接相关的差别,比如口味、品牌、生态安全与服务等。当市场上同一类产品出现明显的品质差别时,优质品就可能吸引过多消费者带动价格上涨。而劣质品即便产量不高,但由于消费者并不看好而跌价。比如有效营销的日本大米近年在中国可以卖到90多元就是这个道理。而我国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凸显了品质差别,使我国虽然牛奶并没有供过于求(同期进口大量上升说明我国需求仍然旺盛),但是仍然由于受消费者拒绝,奶农不得不贱卖牛奶,甚至将牛奶倒入河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4 14:40:26
四、预期与投机:期货市场大大改变了实体经济的供求准则
    平衡是有时间概念的,是一秒之内供需之间的平衡呢?还是一天,一年,甚或5年、十年?平衡要求的时间不同,供需方对价格平衡的影响显然不一样。流动性越高平衡接受影响的时间段越小。而期货市场表面看是将未来的供需要求体现到现在,或者说力图扩大供需平衡的影响时间段,但是期货本身带来的流动性提高,反而使期货价格的平衡受期货供需双方的短时间内的资金短时间内对比达到最大的影响,从而事实上缩小了平衡的时间周期,加大了波动的频率。
    另一方面,从期货其对于的预期理论看,时间预期本身会影响原本平衡的市场,比如大家都预期价格上涨,那么供方会减少今天的供应,而需方会增加今天的需求,从而产生现实的供不应求,形成预期的自我验证。而另一方面少数人试图利用当期的与远期的价格差来获利,也就是投机,那么这种投机尽管不一定和预期有关,但是投机本身带来的对当期的供需却会形成现实的影响,从而破坏当期的平衡。
    那么投机是否真的更能否发现价值呢,也就是让当期的产品更“真实”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呢?恐怕未必,从美国期货市场看,期货市场的交易额是现货市场交易额的41.7~195倍之间。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远期价格代表了农产品真实的价格?期货市场价格应该体现现货市场供需变化还是期货市场价格及其虚拟供需就直接决定了现货市场的价格呢?从水稻价格看,从2003年1月份的180美元/吨增长到2007年1月的250美元/吨,随后又迅速增长到2008年4月的780美元/吨,而到2008年10月份又跌到不到400美元/吨。那么如果从2008年的3月份看,到底是未来的780美元/吨还是未来的400美元/吨代表了水稻的真实价值呢?如果是400美元,那么之前的从400美元涨到780美元的动因又是什么?而如果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实的价值,那么套期保值就失去了判断的标准。而如果当我向你买时,你提出的远期期货合约价格是780美元,而我要卖给你时合约价格则是400美元,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期货并不能真正体现真实市场的变化,相反却是决定了真实市场的价格(尽管现货市场的供求格局和期货供求可能相反),因此期货很可能是“合法的掠夺”,是跨国企业在其他国家攻城略地的重要工具。而期货与现货的交易额度比值达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那么是否可以说现货就像2岁的孩子,期货就像父亲,本来孩子在打架谁赢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对比,而现在大人来帮忙,毫无疑问哪一方赢则取决于大人的博弈。
    因此期货也是平衡市场的重要价格扰动因素。维护价格稳定,需要考虑本国对期货市场的应对能力或屏蔽能力,力图借助期货市场稳定本国价格的前提是你必须有充分的能力来应对和操作期货市场,这种能力不仅和信息研判能力、操作技巧有关,而且和所能调控的资金量紧密相关,其要求简直可以和军队作战相比。
    五、蝴蝶效应
    传统经济理论还有一个缺陷就是没有界定好平衡的定义,是不是粮食供需双方就是因为一粒稻谷的差别就会发生巨大的价格波动呢?也就是在现实世界中任何数据的计量都必须考虑允许误差的,那么允许有多大的误差仍然是经济理论认可的平衡,要求相等是要求小数点后多少位都必须相等呢?而传媒理论中的最后一根稻草理论和蝴蝶效应理论则大大夸大了这种微小差别的边际效应,认为恰是这种微小的差别造成了系统的巨大变化,因此界定平衡允许的误差显得好像不是可有可无。
    以上分析说明“看不见的手”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农业发展不能简单地依靠市场化,我国亟需在各层级政府支持下,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城市农业,提高我国的农业竞争力,确保农业的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美)约翰•马德莱.贸易与粮食安全【M】商务印书馆2005.6熊瑜妤 译
杨君昌.新编西方经济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6
张青.国家商品储备:安全与稳定【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9p112
纪良纲、刘东英.中国农产品商品流通体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6p216
彭凯翔.清代以来的粮价【M】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
杨春、陆文聪.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J】经济地理2008.9p813-815
张贵友、詹和平、朱静.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p49-50
钟太洋、黄贤金等.区域农地市场发育对农业商品化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9.3p461-464
张兴旺.关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几个点认识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1p67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中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报告(下)【J】中国流通经济2009.2p13
张兴旺.关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几个点认识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1p66
耿晔强.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在中国市场竞争力研究【J】经济问题2009.3p109
郭晓东、朱行.世界粮油价格迅猛上涨的原因探析及其启示【J】调研世界2009.3p33
庄严.外资企业正在侵蚀我国粮食安全【J】改革内参2009.4p9
张志峰. 油菜籽重蹈大豆覆辙?【N】人民日报2009-6-4  09 版
钟甫宁.世界粮食危机引发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9.4p4
郭晓利.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09.1p7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14 14:48:10
在核心期刊居然还能出现“你”“我”和打比方的语言形式。。真是佩服。。
没有任何经济学模型,也没有对数据的分析,这样的文章对解决问题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

看一下正规的论文应该如何严谨地写:



于晓华博士关于中国农村食物需求的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