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物语
+
所谓完美的生活,
无非是不怨也不恨,
心甘情愿去上想象力的当。
01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最近,这句话刷了屏。
然后就想到了很久之前的一个段子。
今天无意听到隔壁小两口对话。
对话如下。
老公:老婆,
等我有钱了就买架飞机天天开飞机送你上班。
他老婆顿时骂道:
你都有钱买飞机了还让我去上班。
这个老公,
就是典型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代表。
但,想象力真是被贫穷限制的么?
芸芸众生的我们,
生活中许是经常会说出这句话“等我有钱了……”
对父母我们说:
“等我有钱了,我就带你们出国旅游。”
可等到我们有钱了,父母就老了。
对妻子我们说:“等我有钱了,我就给你买买买。”
其实,妻子可能需要的只是你经常性的一个拥抱。
对孩子我们说:
“等我有钱了,我就带你去游乐场。”
只是,等你有钱了,
孩子已离开你独自生活了。
…………
没钱,或许会限制我们对世界的想象,
但对我们的生活来说,
想象力是被贫穷限制的么?
02
朋友最近搬了家,理由让我有些莫名其妙。
他原先的家,是一个富人小区,
是很多人挤破头想住进的小区。
一言以蔽之,人们趋之若鹜的是这个圈子。
我问:你怎么想的啊?
朋友说:我想逃离那里面的妈妈群体。
原来,小区的妈妈们,
每天讨论的是:你看别人家孩子,又报了什么班,
又去补了什么课,又去学了什么特长。
朋友不缺钱,
但他很害怕孩子活在这种整天想象别人的生活,
而不去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生活的氛围里。
我很庆幸朋友有这种觉悟,
恰也应了刘十三在《别人的生活》中的一段话:
这时候,别人的生活,
就不仅再是展示意义上的别人,
它悄然地隐藏了一种强力,
迫使你不得不跟着潮流走。
这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巨大的人群里时,
是很难有自己的方向的,
你只能根据旁边人来定位自己。
这正是抱怨“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的真相——
不是你没有想象力,
而是你把想象力都用在了想象别人的生活上面。
于是你羡慕别人的优越,嫉妒别人的潇洒,
唯独没有恨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03
曾与一个投稿者有过一段对话。
“你们好厉害,我也想上拾遗。”
“可以啊,你有稿子么?”
“你们稿费有好多?”
“发表即付三千。”
“哇,当你们的作者,真可以发家致富。”
然后,他的稿子被多次打回修改。
不久后,再问:
“稿子又改了么?”
“算了,有写你们一篇稿子的时间,
我都可以写十篇给其他号,
挣得还要多。”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存在很多投稿者想象中的浪漫创作,
实则动辄就要查阅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字的资料,
才能反复打磨出来一篇好稿子。
这类作者,我见了不少。
我把他们归结为一种人:
冷静的聪明人。
他们会对他人生活有着浪漫的想象,
但一触碰到真相,
便会冷静计算得失,
丧失掉刚燃起不久的热情。
这世界不缺乏冷静的聪明人,
却唯独缺乏热情的“蠢货”——
对自己的生活,往往凭着一腔热血而已。
于是,我们一边想象着着别人的浪漫生活,
也一边嘲笑着、丧失着浪漫生活的本质——
热情。
04
生活中,我们都确实太喜欢说:
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想而不得,就会抱怨: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唯独不会抱怨,你找到了你对生活的热情了么?
你有什么都想要的贪,
贪而不得,
就剩下不想做努力的懒。
有人还美化了这种现象,美其名曰:丧文化。
并自我拔高为看破红尘,学会了放下。
其实看破红尘最容易,
可在命里打滚最难。
很喜欢张嘉佳《老情书》中的一段话:
“老太太说:老和尚说终归要见山是山,
但你们经历见山不是山了吗?
不乘着年轻拔腿就走,去刀山火海,
不入世就自以为出世,以为自己活佛涅槃来的?
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来的,
你们的平平淡淡是懒惰,
是害怕,是贪图安逸,
是一条不敢见世面的土狗。”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人生的大部分灾难,不在于贫穷,
而是源自内心热情的匮乏。
05
或还有人不承认,会说:
重复性的工作和生活的已疲于应付,
哪里还有多余的热情?
诚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财务自由,
大部分人,每天都处于重复性的工作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
生活的热情不可避免的会被消磨掉。
但我们要记住:
第一,重复的不是生活,是你。
麻木于当下的死循环,
你只能用仅剩的激情去抱怨生活。第二,热情其实是可以逼迫出来的。
《个人的管理》作者德鲁克,
有一个坚持了60多年的自我管理方法。
每隔三四年,
他就强迫自己选择且仅选一个新的学科进行学习。
要精通一门学科,3 年时间的学习是绝对不够的。
不过,要了解一门学科,3 年的时间就足够了。
这些新知识,
未必每一科都成为了德鲁克财务自由的垫脚石,
但却让德鲁克总能以新的眼光审视周遭的世界,
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丰子恺有句话说得好:
“在我们以前,‘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万遍,
都像昙花泡影地倏现倏灭。
大家一面明明知道自己也是如此,
一面却又置若不知,毫不怀疑地热心做人。”
06
可能还会有人不依不饶:
可我就是穷啊?
来看没名也没钱时,
林依轮如何通过一餐饭追到成名模特西华的。
先是去买菜。
农贸市场的蔬菜其实都是同一个市场批发出来的,
但他就非得一个一个摊子比来比去地看。
10分钟就可以买完的几样菜,
他硬是转悠了个把小时。
“每天上午的蔬菜才是最新鲜的,提前一天买的,
做的时候就已经营养流失了。”林依轮解释。
做菜时,林依轮又不厌其烦地收拾这些蔬菜:
带叶的全部清水浸泡半小时,
需要削皮的削好以后放在淡盐水里面养着,
肉类切丝切片用调料进味……
结果,那天林依轮只做了三道最简单的菜:
水煮肉片、清炒土豆丝和丝瓜豆腐汤。
但西华说:我吃到的最丰富的盛宴。
一餐三菜而定情,成为浪漫佳话。
浪漫在何处?
有一句话正是林依轮的写照:
一个懂得浪漫生活的人,
不在于他富有或贫穷,
只看他有没有将简单的事每天认真做到不简单,
那他的生活,就是丰盛的,也是浪漫的。
07
还会有人不遗余力地想象未来的生活模式,
却永远只能原地踏步。
月之海没有想象,但他做到了。
他是谁?
著名时尚博主联盟拾壹罗汉的成员之一,
清华大学的时尚教育执行主任。
但你会发现很难找到他相关的介绍,
他低调的不像一个时尚人士。
这并不奇怪——他本是一个工科生,
曾做过手机研发,写过经济专栏。
是否很难想象这种身份的转变?
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有一个不靠谱的爱好——
收藏波鞋。
为了收藏他的500双鞋,
甚至备了一所空房子用以安置。
这让朋友们对他这种毫无来由的热情很不解:
你收藏鞋子有什么终极目标么?
他回答:与其说是收藏,不如说是纯粹的喜欢。
他甘之若饴地了解每一双波鞋背后的故事,
在别人疯狂追星的时候,
他深入了解设计师的故事。
不知不觉,月之海的身份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或许,月之海的故事可以给我们这么一个启示:
当你充满热情地重复着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
你终将有能力将生活模式调到另外一个你想象中的生活模式。
08
1975年,当卢卡斯拿着《星球大战:新希望》剧本到处拉投资时,他肯定没想到《星球大战》成了全球不可撼动的经典。
当《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找设计师合作,
推出合作系列包包时,更没人想到,
竟然寻找到了一个中国设计师:吴英男。
不过在内行人看来,这并不奇怪。
作为科幻巨作,《星球大战》系列代表着最高级的想象力,但这个想象力,不是由钱堆砌而来。
仅举一例,看一看AT-AT全地形装甲运输车设计图。
看到了么,《星球大战》这种最高级的想象力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源于这种对细节极致的追求。
国内电影市场,早都进入了不差钱的时代,
可又有哪部电影做到了这种对细节的死磕。
而吴英男看似很多天马行空的设计,
恰也有这种死磕精神。
她热爱设计包包上的小机关,
尽管这会增加设计和制作的难度;
她坚持失败率很高的镀色工艺,
要求的缝制标准被工厂戏称为***。
有人曾问:对年轻设计师后辈有什么建议。
吴英男答:如果判断后确认自己是有才华的 ,
那么,请死磕。
这个精神,也适用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最高级的想象力,也并不由财务自由而来,
而是来自于你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
09
林依轮、月之海、吴英男…………
这样被别人羡慕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不都是一开始就富有,
但他们都无一例外,
都心甘情愿上着想象力的当;
他们的生活也绝非完美,
但他们无一例外,
都是为了生活而热情把生活过得美妙的人;
他们分处不同领域,
但他们却共同属于一个叫寺库库客的群体——
在不同领域把匠心和兴趣做到极致的人。
转载自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