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37 0
2017-12-21

3985.关于两个“铀”半球对撞的思考

2017.12.21

据说核爆炸是在两个“铀235”半球在炸药作用下快速对撞时发生的。这种对撞的瞬间,是否局部产生了第九周期0族元素的形成过程?《元素周期表》没有第七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构型,我推测是28183232188,并且据此分析了第七周期元素的结构,推测以后周期元素的中间结构可能都是32个质子结构的重复,“铀”元素拥有第五层质子结构的完整形态。宇宙射线引发地球大气边缘核聚变的速度是每秒400——800千米左右,某些人工核素形成时的原子对撞速度与此接近,可能是原子对撞突破核屏障的临界速度。两个“铀”半球在炸药作用下可能瞬间达到这个速度,接触面的“铀”原子可能发生聚变反应,部分形成第九周期的“182”号元素,核外电子构型281832323232188。这是一种气体元素,在重力作用改变时会快速衰变,释放能量,可能引发类似放射性元素的爆炸反应。当然,这是我的猜想,因为中子反应的机理我还不清楚。太阳系木星等巨行星的内部可能存在五个以上的对偶层次,不止拥有第九周期元素,在形成环境的条件下不仅保持稳定,也未必存在放射性,更谈不到核爆炸。重力条件改变时就难说了,如果加上快中子反应,核爆炸也可能发生!“镍”的核外电子构型是2818,做成半球形态,在炸药作用下与“铀”的半球形态对撞,接触面能否产生“118”号核素也未可知。如果能够引发“铀238”的核聚变,可能为“铀238”的核利用开辟一条途径。两个“铀238”半球对撞,会是什么反应呢?接触面能否发现第九周期的0族核素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