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了预测和计划的关系,现在聚焦在预测本身。
预测是什么我们已经讨论过了,那预测是怎么做出来的?简单来说,把销售员的预测汇总在一起就算作预测了,但要升级成要货计划就不简单了。
之前我们讲过预测升级成要货计划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市场策略、营销活动、客户关系、新品切换等等,甚至包括销售员个人风格都在考虑范围内。这些统称主观因素。让我们来一一讨论。
制定要货计划需考虑的主观因素:
1、市场策略:
市场策略决定了重点区域、重点客户、重点产品,这决定了销售的重点和市场份额。
2、营销活动:
营销活动既从属于市场策略,也可单独实施。往往带来销售浪涌和要货高峰。
3、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的好坏决定了我们在客户采购中的比例,一般情况,客户关系变好销售利好,反之,销售向坏。
4、新旧品切换:
新产品代替旧产品,或者同一产品的版本切换,都会对产品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搞不好的话,新品供不上,旧品一大堆,市场份额丢失。(关于新旧切换单独一篇讨论)
有主观就有客观,哪些客观因素也要考虑?
1、季节影响:
对于某些行业或产品来讲,季节才是最大的客户,例如:服装行业、口罩、某些食品、取暖产品等等。这些行业或产品要货季节规律很强,历史
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2、政策法规:
国家的政策法规当然是必须遵守的了。一旦发生变化,整个公司必须及时调整。甚至会涉及整个公司整体战略,当然会对销售产生影响。
3、客户需求变化:
客户需求变化在这里主要是针对客户定制化需求,当此需求变化时,我们必须迅速做出反应。虽然客户应该给足够的周期来做切换,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我们要做好紧急切换的准备。
4、供应的变化:
供应商无论是价格的变化还是产品的变化,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但一般只对我们供应产生影响。不过当供应商所在行业发生重大变化,例如铜价之于金属加工业,棉价之于纺织业等情况,当这种成本变化通过供应链条传导到上游企业,我们自己的整个供应策略包括客户的采购策略都会发生变化。
以上就是影响预测的主要因素,知道了因素,那我们在做预测及要货计划时,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来规避或者利用。主要方法有以下:
1、历史数据清洗
历史数据是做数据分析的基础,它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如果能够从销售终端直接实时获得销售数据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这需要强大的销售系统和健全的流程,这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做到的。更有甚者,有的公司连历史销售数据都难以完全获得,数据分析就无从谈起。
对历史数据的利用简单一点的方法只需要把历史数据清洗干净(去除异常数据、突发事件数据,春节时间对齐),找出历史要货的简单规律(高低、数量级),用现有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拟合来调整预测。
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有很多方法:算数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修正移动平均法、趋势平均法、线性回归等等。具体计算公式有很多公开材料,这里不做赘述。只强调一点,数据分析同样是对历史数据有较高要求。
3、高层指导
销售的策略,市场的形势,这些必须公司高层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全局把握。所以销售部门的高层要在承接公司战略的前提下,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并能贯彻到基层。
4、流程健全
只有建立在流程上的预测,才是标准的,客观的,可度量的,可利用的。但往往现实中很多企业恰恰缺的就是流程,或者说流程不健全。预测的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预测制定、预测收集、预测评审、要货计划制定、计划调整等等,还有各种配套规则,和最终使用人的模板。
5、组织适配
流程的落实,需要组织上的适配。包括部门、人员、职责、考核等等。其中考核宜奖不宜罚,对做好预测要多奖励,毕竟现实中,销售员很多时候对预测这件事是有抵触的。
除了这些基本方法外,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点:BOM结构设计问题、预测与计划的颗粒度适配问题、预测计划整体时间点适配问题等。
以上其实只是关于制定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的粗略介绍,实际业务中,预测工作远比此复杂。贴近实际,构建适合自己的预测体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