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110 发表于 2018-1-4 21:55
转帖:
《阴符经》
既然小弟喜欢《阴符经》我就顺便借楼主的这个地盘分享下我正在修改完善中的《阴符经今译》一书的其中一章。
[原文]: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其圣,我以不奇其圣。
【翻译】:有些人把通过愚弄和欺骗与伪诈他人而以小投入但可快速带来超额利益的手段当做是表现智慧的行为,我认为诚信对待和不愚弄与欺骗他人追求共赢可持续性发展的表现才是智慧的行为;有些人以出人意料或创造惊世骇俗行为的人为圣人,而我却以能够顺应和掌握大道为其所用而看似平庸无奇者的人为楷模。
【笔者感悟】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远扬于天下而具有高智慧的圣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经营好自己的家庭;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不知大家有没留意?以上这段有个关健字,它就是“正”!
我们如果把这句话改为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正)其国;
欲治(正)其国者,
先齐(正)其家;
欲齐(正)其家者,
先修(正)其身;
欲修(正)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正)其意;
欲诚(正)其意者,
先致(正)其知。
致(正)知在格(正)物。
物格(正)而后知至(正),
知至(正)而后意诚(正),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正),
身修(正)而后家齐(正),
家齐(正)而后国治(正),
国治(正)而后天下平。
各位看官可以看看,如果国正、家正、身正、心正、意正、诚正、知正、物正,又何必去治、齐、修、诚、至、格?
故目的正是:格(正)物使知正→正知使意正→正意使身正→正身使家正→正家使国正。
物正→知正→意正→身正→家正→国正
在数学四象限中的偏右上边象限[(主体正),(客体正)];或[十(阳),十(阳)]。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总会有前进或后退,会有潮起或潮落。 表现为以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
这个过程实际是心与物互动、相交、互补的过程,是“真我”价值的进化、优化和层次提升以及扩充,从主向客发展转化以及相融的过程。
这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价值交换中相交、互补,即互根共生的“生之道”的箭头指向!发展的理想目标社会就是类似于世界大同或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状态。
写到这里又使我想起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情景:
有一天,他在恍惚的睡梦中突然惊醒,如魔鬼附体一样尖叫起来:“啊,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之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使得我们的‘良知’没有被遮蔽,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觉得,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大错特错。
他的理解是,“格”是“正”的意思,“物”就是事,就是意念所在处。
所谓“格物”,就是在事上正心之不正。比如我要吃饭,“要”是意念,“吃饭”就是一事。“格物”就是在吃饭这件事上矫正心之不正,其实就是要自己有个正确的吃饭念头!但如何吃饭才正确呢?由于这是身与心、肉身与精神、本我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这个就要考察本我需求与自我行为供给是否一致,即作为生物体的自然人层次的小我。
比如,我要做生意, “要”是意念,“做生意”就是一事。“格物”就是在做生意这件事上矫正心之不正,其实就是要自己有个正确的做生意念头! 但如何做生意才正确呢?这个就不仅要考察本我需求与自我行为供给是否一致,还要考察超我需求与自我行为供给这个更高层次的(大)真我价值实现。
王阳明在龙场的绝境中生存下来就是一事,“格物”就是在绝境中生存这件事上矫正心之不正。因为心上有良知,良知是无善无恶的,所以良知不可能不正,我们真正要“正”的是那个“意”,也就是“念头”。
面对绝境,王阳明有两种念头:一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二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所以它会告诉你,第一个念头是错的,第二个念头是正确的,你要把第一个念头矫正过来,保持第二个念头。
那么“致知”呢?王阳明说,“致”是实现回归于“正”的状态的意思,只有符合人与人公平、公正以及帕累托改进、多赢的“知”才能算是良知。
如此一来,“格物致知”就是,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回到王阳明身上则是:他在龙场绝境中生存这件事上正了念头,从而实现了良知。
这是个正循环:靠良知的指引在绝境生存这件事上正了念头,正确的念头反过来又实现、呼应、光明了良知。由于它是正循环,所以“格物致知”又可以称作“致知格物”,即是: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所以,心即理。
由此可知,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悟出的道浓缩成三个字就是“心即理”,它同样也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之一。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走出低谷,意气风发,他所凭借的正是“心即理”这三个字。或许有人问,这三个字真有如此神奇功效,能让一个身处绝境、意志低迷的人瞬间就可脱胎换骨、旋乾转坤?!
按王阳明的解释,因为我心中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天地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不需外求。
当他在龙场驿站生不如死时,他没有到外界去请教土著如何生活,狗熊如何生活,他只是在心里求索:这种时候,我应该振奋精神,而非半死不活。
这是他和朱熹对世界的看法与思维的截然不同之处:朱熹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别人那里;王阳明则认为,搞定困难的关键在自己,在自己的心中。天下间所有的道理都在我们心中,只看你求还是不求。只要你求,心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