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808 86
2018-01-05

有关资料介绍的固定资产与中间投入定义如下: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固定资产是企业的劳动手段,也是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主要资产。

中间投入(intermediate inputs)(也称中间产品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固定资产有两个标准:一是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二是价值达到一定标准(有一阶段为2000元,现不具体规定,但一般应在2000元以上)。

固定资产的使用时间标准一直未变,变化的是价值标准,变化的趋势是价值金额逐渐提高而不是降低。

工具等中间投入因为其使用时间可能超过12个月,有变为固定资产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指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降低。例如原来1800元一件的工具,在固定资产由2000元标准降到1500元时,这样的工具可以变为固定资产。但前文说过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是提高而不是降低,这样工具类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的中间投入不会变为固定资产。

至于大多数中间投入因为其使用时间低于12个月,就没有变为固定资产的可能性了。

综上所述,中间投入不能变为固定资产。

中间投入不能变为固定资产,但固定资产可以变为中间投入,例如原来2500元一件的工具由于固定资产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这个工具就由固定资产变为中间投入。

中间投入与固定资产的划分影响增加值的计算数值。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当中间投入减少时,增加值增加;中间投入增加时,增加值减少。根据谨慎性原则,增加值计算可以少不可以多。因为固定资产变为中间投入使增加值减少,所以允许企业将价值不是很高的使用时间超过12个月以上的工具等视为中间投入不视为固定资产。

有人提出了一个荒谬的假设,将中间投入变为固定资产,是不懂中间投入与固定资产概念的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1-5 10:44:19
有一种观点说计算增加值时固定资产也要像中间投入那样扣除。这是因为他不知道权责发生制制度的规定。

举个例子就知道问题所在了。
某企业投资固定资产1000万,某年生产总产值1000万,中间投入500万。假设连续几年都是如此。
按他的方法计算:
第一年增加值=1000-1000-500=-500
第二年增加值=1000-500=500
第三年增加值=1000-500=500
第四年增加值=1000-500=500
第五年增加值=1000-500=500
第二年之后因为不考虑固定资产了(第一年已经全部扣除了)增加值是不变的。
第一年增加值-500,这样算账是不是有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5 11:25:45
clm0600 发表于 2018-1-5 10:55
第一年增加值-500,这样算账是不是有问题?
-----------
石会计呀,这样算账当然有问题呀!问题是,谁让 ...
幸好,您不是那个人,您知道固定资产要分批分次扣除,但是那也是错误的(分批分次进成本是对的)。

为什么固定资产折旧不作为增加值计算的扣除项却作为增加值的项目呢?这是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决定的。

说起来很复杂,需要长篇大论的,但是已经有人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大家去学习一下就可以了。

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
折旧不像中间投入那样需要外购花钱的,可能人们没有注意到中间投入必须是外购的,而且必须是发生在与增加值核算期相同的时期。
折旧体现为生产企业的净现金流量的一部分。中间投入是生产企业现金流出的一部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5 11:50:50
以下是w先生的贴子的复制:看看工具是怎么由中间投入变成固定资产的。
既然你同意这么说,那么我们就可以把A产品的价值构成表示为“工具100元(1)+原材料100元(2)+第三环节新创造100元(3)=300元(总)”。
如果A产品的生产是在一年内完成的,那么上面的工具和原材料都属于中间投入,这个价值构成就没有任何问题,

现在我们来考察如果第三环节的生产要历时两年,即第一环节生产的工具要经过两年的使用才能正常地报废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环节在第一年只能生产出全部A产品的一半,第二年再生产出另一半。其中,每一年生产的A产品的价值为“工具50元(1)+原材料50元(2)+第三环节新创造50元(3)=150元(总)”,两年生产的A产品的总价值还是300元。

如果按年来统计各个环节上新创造的价值,应该是这样的(假设原材料也分两年生产):
第一年:第一环节工具100元(1)+第二环节原材料50元(2)=150元;
第二年:第二环节原材料50元(2)+第三环节新创造50元(3)=100元;
第三年:第三环节新创造50元(3)=50元。
三年三个环节上新创造的价值为300元,正好等于两年生产的A产品的总价值。

因此,每年生产的A产品的价值为150元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再进一步分析,在每年的A产品销售收入150元中,体现“工具50元(1)”的属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按照你的说法也属于第三环节的新创造价值,那么第三环节的新创造价值就不是只有50元,而成了100元。这样一来,按年统计的各个环节上新创造的价值,就变成了:
第一年:第一环节工具100元(1)+第二环节原材料50元(2)=150元;
第二年:第二环节原材料50元(2)+第三环节新创造100元(3)=150元;
第三年:第三环节新创造100元(3)=100元。
三年三个环节上新创造的价值为400元,超过了两年生产的A产品的总价值100元。
这400元就是GDP统计的增加值。

我们再假设,第一环节生产的工具因其价值较小,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规定不再计入固定资产,从而不再折旧了,那么增加值马上又会回复到三年三个环节上新创造的价值300元。

也就是说,仅仅因为把折旧计入的GDP,增加值就大于三年中实际新创造的价值。你怎么可以说折旧就是新创造的价值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5 12:17:54
clm0600 发表于 2018-1-5 11:59
折旧不像中间投入那样需要外购花钱的,可能人们没有注意到中间投入必须是外购的,
------------
我也是 ...
您应该知道以下事项吧: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毕后才能生产,开始生产才有中间投入的购置吧。
这是其一,其二是我说的是中间投入必须与计算增加值的期间一致,哪里有说固定资产的事?固定资产和增加值核算根本不在同一时期。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也与增加值的核算不在同一时期。
折旧不花钱与固定资产花钱那是相辅相成关系,因为固定资产花了钱,所以折旧才不花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5 12:27:37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1-5 11:50
以下是w先生的贴子的复制:看看工具是怎么由中间投入变成固定资产的。
既然你同意这么说,那么我们就可以把 ...
楼主根本就是就不懂什么是科学假设。
例如,牛顿定义定律假设如果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那么物体就会保持它原有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接下来,牛顿力学又来考察如果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其运动的状况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本来这里的假设只是为了理论研究,对两种不同的情况作出的区分分析。但在楼主看来,牛顿力学就是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变成了“受外力作用”,所以是错误的。这恰好证明了楼主根本就不懂科学假设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不仅如此,楼主还直接否定了他在证明折旧是新增价值时采用的论证方法——

有人说,折旧是重复计算。
我说那好办,不计提折旧看看结果如何?
不计提折旧,原来属于折旧的数变为属于营业盈余的数。
假设计提折旧的营业盈余为营业盈余1,不计提折旧的营业盈余为营业盈余2,有营业盈余2=营业盈余1+折旧。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总产出-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折旧,六个量,四个量不变,营业盈余与折旧之和自然不变。

既然楼主假设了如果“不计提折旧”,那就是没有折旧,没有折旧就意味着没有固定资产,只有中间投入,那又何来“营业盈余2=营业盈余1+折旧”?难道我们的楼主可以使“中间投入变为固定资产”这种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所以,因为楼主根本不懂什么是科学,所以他总要不断地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