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日前正式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针对一些民众称《征求意见稿》看不懂的问题,发改委官员说,作为医疗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普通老百姓看不懂是正常现象,将来会出“医改问答”等文本。
一问:看不懂是为什么?
两年的时间16个部门反复的调研,而且有九个知名的国内外的咨询机构是平行调研,还有就是说有一个哈佛大学中国卫生问题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医改方案能像中国这么反复论证的,但为什么这么一个下功夫的一概方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居然是看不懂。
借用宋丹丹春晚的一句台词:为什么呢?
二问:意见征集对象是谁?
(征求意见稿)说:民众可以随时上发改委的网站浏览,通过信函和传真方式表达的意见,工作人员进行分类,在汇总后呈送相关领导,并邀请专家分析,合理的意见将会被采纳进入医改方案的下一稿中。
很多人表示,自己不是医疗专家,虽然知道医改方案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但实在看不懂征求意见稿。在发改委网站上,网友“刘正”留言说:征求意见稿应让普通老百姓看得更明白。比如农民看到这个意见稿,很难和自身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这个意见稿应设计出具体的、具备可操作性的若干模板以供农民设身处结合自身情况去提意见。
针对老百姓“看不懂”的说法,专家任伟表示确实如此,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老百姓缺专业知识。征求意见稿是在国内外10家机构各自独立完成的不同“新医改方案”的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方面概括性的内容多且相当完备,另一方面具有相当的专业性,普通老百姓确实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很多内容。
既然如此,你就直接发布算了,干么要走这个形式,为自己弄一顶遮羞布呢?
三问:受益对象是谁?
专家都是那些专家?能不能公布,看能不能代表最基层百姓的?他们是否真正了结百姓?另外,看得出来,民众是直接受益者,可是生涩难懂的征求意见稿让受益对象弄不明白,害如何执行?难怪连白岩松(新闻观察员)都这样说:我觉得过去我们一提到医疗的时候就会说是看病贵、看病难,结果看完这个医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之后,我发现了新的一个新的难叫看懂难。征求意见稿是希望对这样一个医改给予一定的意见,现在我相信很多人看完之后对医改本身没意见,因为不知道医改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对于征求意见稿本身有点意见,没太看懂。
拜托,出台政策的目的是让百姓受益,就要让百姓一清二楚,别让百姓雾里看花。
四问:是不是妥协的产物?
医改方案“专、绕、涩、大、空”?这样的方案出台,让人有些莫名其妙。借用白岩松的一段话:下了大功夫,并且是由16个部门来参与,最后的一个结果是一个妥协的结果,那么这种妥协的结果有的时候在文字上就显现出来,它左右仿佛都成立,然后非常地无懈可击,但是当任何一个仿佛无懈可击的这样一个征求意见稿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很难看懂,谁会负责任地去把它变成通俗易懂呢?要知道,通俗易懂其实是最难的事情,弄得大家不懂反而是容易的事情,而且好像弄得不懂没有什么优点,但我也没有什么缺点,但真要把它弄得通俗易懂,那可就要下大气力,而且里头可能有一些地方未必弄好,这更像是有的时候有一个人要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会这么做,16个部门裹挟在一起,我不知道哪一个是主要的责任人呢,谁是真正的负责者呢?因为这里面体现出好像各个部门的因素都有,最后你就不知道谁该为此承担责任。
为什么要妥协?我可以肯定的说:肯定不是为了民众在妥协?那么究竟是为谁在妥协呢?
五问:医药分家了么?
医药分家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深重的弊病,医改方案里看了这么一句话,它说:“医药分家是采取有效方式,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加大政府投入、规范收支管理,使药品检查收入比重明显下降。”说了,但是跟没说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务部副主任蔡湛宇表示,医改方案对一些热点问题“模糊带过”。对市场与公益的矛盾一笔带过,有故意模糊化之嫌,“市场方式与政府主导是有一定矛盾的,方案未解决这个问题”。
根本的东西没有解决,我不知道,这样的方案还有什么意思?我布知道,是那些人在浪费纳税人的钱和期待?
有多个曾参与不同版本医改方案起草的专家对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措辞严厉的批评。
“这是一篇态度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前后矛盾的八股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卫生经济与管理学系主任、北大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就征求意见稿向本报记者表示,《征求意见稿》为了平衡各方的不同意见,把不同机构的医改版本中某些截然相反的意见全都涵盖在内,“既要政府主导也要市场化、既要‘补供方’也要‘补需方’,而很多方面其实是不可能并存的。”
专家都这样说了,我们又该怎么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