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三十岁的青年教师,从农村中学考入一所名牌大学,现在一所普通高校任教。笔者先后在四所不同的高校学习和工作过,我的同学有七十年代生人和八十年代生人,我的同事则有各个年龄层的,通过和同学、同事广泛的讨论,我想谈谈对中国高校改革的看法。
中国高校的问题,大概如下:就教师职工层面是官僚主义和学术腐败,就学生层面则是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
学生的问题不是单独存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问题,因此,针对学生的问题恐怕不是通过思想教育能够解决的,学生的问题不是主要,不能作为改革的重点。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只能是高校的治理,高校治理的核心是学术自由和重建高校与高校教师的道德感召力。
学术自由要求打破现有的学术垄断和学术评价体系,开展学术争鸣。学术垄断的形成是因为我们的学术管理采用的科层官僚制,学术管理采用行政管理的方法注定学术资源只能采用配给制,十分容易产生学术垄断。即使课题申请采用竞标的方式,也会因为学术地位的积累产生垄断。由于课题申请有许多资格门槛,年轻人往往被排斥在外,而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是无法通过无论怎样的资格条件来鉴别的。在学术评价方面,无论品德多高尚、水平多么一流的学者专家或政府官员对知识增量领域做出客观评价也是困难重重的,而僵化的所谓客观标准更是无法适应学术的发展。
清除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恐怕通过更加严厉的制裁无法解决,要治本就必须解决动力问题,釜底抽薪。因为职称评定和学术地位积累需要所谓的成果才会想办法去搞出成果,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由此产生。职称评定和学术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利益机制如此。学术领域即知识增量领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是一个特别需要自由的领域,自由越多,讨论越充分,成果就越多,而这种成果由于有许多人参与而很难确定是某个人的成果。而我们的教育界认识不到这个领域的特殊性,用行政化和市场化思维处理问题,要求拉开不同地位学者的收入差距,与此相适应,这要求把学界分出个三流九等,不光在宏观层面这样分,而且几乎每个学校也要把自己的学术队伍分出等级来,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需要客观标准,让广大学者在统一的客观标准面前充分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标准需要具体操作,又不得不借助行政化力量,这样行政之弊和市场之弊在学术领域都得到充分展现,既有腐败又有造假。我们为什么不想想,民国初期的学术繁荣和中华人们共和国初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可是在几乎没有什么学术评价标准下取得的哦。学术等级越多、学术评价标准越多,行政干预的空间就越大,学术自由就越少,学术成果就必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学术成果个人享有,同行之间争夺成果,学术规范需要花许多精力,严重影响创造力的发挥。
显而易见,要解决学术腐败问题,还得从思想观念、利益机制的转变开始。在思想观念上要把创造学术自由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不是把完善所谓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术自由和任何学术评价体系都有着无法缓解的内在张力。利益机制上要有全局观念,不要过分强调微观分配机制,不要过分的搞职称评定和学术地位评定,一支团结求真的学术队伍是最重要的,等级森严、收入差别所激发的所谓竞争不可能是真正的学术能力的竞争。学术最重要的是争鸣不是竞争。当然,学术能力是高低的,个人贡献也是有差别,合理的拉开收入差距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收入差距是不能通过学术评价体系来解决的,只能通过重建高校的道德感召力来实现,一句话,国家或者学校给某些学者高工资,大家服气就行。而现在甚至某些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取者既不搞研究也不搞教学靠剥削博士生维护自己的学术地位,他们与给学霸打工的青年教师的待遇差别太大,实在难以服气。作为青年教师,我能够忍受自己没钱结婚、没钱深造、没钱买房甚至没钱看病的现状,但是无法忍受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人合法的侵占以及某些人的颐指气使、不懂装懂。
我们青年人没钱、没地位也就认了,但是,报国无门,理想不能展开,在不良的社会舆论下,我们还要背黑锅受谩骂和指责,不是很多媒体说道德滑坡,学术腐败是因为年轻一代没有学术规范意识吗?青年人与中老年人产生纠纷,最终批判的矛头总是指向青年人,这让很多年轻人心灰意冷。这种状况已经逼迫了许多青年放弃了伟大的理想和抱负,我有许多大学同学当年很有理想而且十分聪明,但是,工作后普遍认为不适应社会,理想没有展开,他们中有的只能通过拚命赚钱来发泄自己,有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常常与官僚主义做斗争,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而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和支持甚至还被嘲笑为不识时务。如果高校不重视自己的道德感召力,不能给青年人的理想一个相对纯净的栖息地,那么他们进入大学就面临着变成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者的危险。我现在的学生和我自己当学生时有很大差别,我们那时充满着理想,工作后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为理想打拼,直到现在虽然遭受许多挫折但仍然能在恰当的时机调动起理想的激情,然而,我的学生虽然也有很多富有理想、十分聪明,但是,他们一进校门就发现教授不上课不搞研究拿高工资受人尊敬,青年教师上讲台跑实验室发牢骚拿低工资被人差遣不受尊重,和他们打交道的很多是青年教师,但是他们已经很难理解给他们传道、授业的看上去更像他们哥哥姐姐的青年教师的那份尊严感,他们难以理解青年教师的那份操守和清高,他们难以理解青年教师的那种理想和那种报国无门的痛苦,他们甚至不知道青年教师有些心里话是真的还是假的,他们甚至可能会偶尔嘲笑和他们打成一片的象哥哥姐姐的青年教师,因为他们生活在现在,他们十分清楚这些哥哥姐姐也在想办法早日评成教授,他们认为这些和他们打成一片的哥哥姐姐一旦评上教授就像现在的教授一样不再理他们,他们完全有理由猜疑、恐惧和失落,他们的人生经历还无法理解这一切。理想无法传承,断裂发生在我们这一代,我们无法负起责任,我们报国无门,也许我们注定成为被咒诅的一代。
要解决学生的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问题,要让我们青年教师能够负得起责任,就必须重建高校道德的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的重建,任何严格的规章制度都难以发挥作用,因为规章制度在现有条件下意味着更多的行政干预,会侵犯我们青年教师的自由,与其让抽象的规章制度负责,不如让我们青年一代负起责任来。要让我们负起责任来,其实很简单,就是多给我们自由,少搞职称评定、学术地位评定,不要盲目拉大收入差别,因为现在的职称评定和学术评价逼迫我们把精力放在争取经济利益和学术地位上,而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上。不能把我们想象成辫子不抽就不动的笨牛,不能把我们想象成为上面不给我们任务,空闲时间多、生活安逸就会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的文盲。我们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压力、课堂作业和所谓的学术评价标准及指定的学术带头人,给我们自由,让我们各自实现自我价值。有了自由,我们中,有的会在述而不作、教书育人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的会在求真爱智、探讨真理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的会在启蒙思想、传播科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有的会在社会实践、扶持贫弱中实现自我价值。当然也可能会有少数仅仅混口饭吃、无所事事,但是,这些没有理想的人,给他们抽辫子、压任务更可能产生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其实只是浪费资源,别无他用。
总之,解决我们当今高校学术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学术自由。创造宽松的学术自由环境,打破争利益、争地位的恶性竞争的学术环境,激发广大教师的崇高理想,让我们自由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方法,这样我们就能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做出各种各样的贡献。当前,我们的艰巨任务是打破利益集团控制,缩小教师间的收入差距,完全打破学术评价体系,提倡学术争鸣,把学术评价放在学术争鸣的平台上。把学术队伍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注重学术队伍的总体质量和学术成果的总体质量。提高整个学术队伍的经济待遇,容许待遇差别,但千万要避免用利益机制分化我们,让我们安心安意做事业,全心全意做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万万不可把完善所谓公平的学术评价体系作为我们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