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想请问一下,下面这张图,为什么命名为“人均收入对数的核密度估计”呢?
个人认为应该叫做“个人收入对数的核密度估计”。
该图来自
文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
作者:罗楚亮
时间:2010年
期刊:经济研究
我以为的核密度估计图是一个概率分布图。
本文使用“人均收入”这个词命名该图,这让我很奇怪,人均的意思难道不是所有人的平均收入吗?
请大家帮帮忙,是我哪个地方理解的不对吗?
答案:这里的“人均收入”指的是一个家庭总收入除以总人数得到的人均收入。
--------第一次更新-------
问题已解决,看来还是读文章不够仔细。
下面是我自己读这篇论文做的一些笔记:
使用mindmanager做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附件:
下面是这篇论文的简要介绍:
内容摘要:
根据2007 年和2008 年住户追踪调查数据, 本文描述了两个年份的农村贫困状况及其变动特征。从两个年份的贫困发生率来看, 两年一直陷入贫困状态的家庭的比重较低, 但贫困类型结构也会受到贫困标准的影响。贫困标准越高, 则两年贫困在总体贫困中的比重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收入结构的描述中可以发现, 包括外出务工收入在内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对于农户脱离贫困状态具有重要的贡献, 经营收入的波动是农户陷入贫困状态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外出行为的内生性处理, 本文发现外出务工显著降低了农户陷入贫困的可能性, 同时是贫困状态转换的重要因素。外出与贫困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受到贫困标准的影响。贫困标准越低,外出的贫困减缓效应越明显。此外, 本文还发现家庭健康状况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家庭不健康成员人数及其变化对贫困发生率及其转换具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外出打工 农村贫困 贫困动态变化
1.Bourguignon(2004)所概括的“经济增长—收入差距—贫困变动”三角的分析框架
2.在贫困动态研究中, 更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是, 对于特定的家庭或个人来说, 贫困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贫困家庭是否持续地处于贫困状态? 哪些因素可能有利于贫困家庭脱贫? 哪些非贫困户又易于陷入贫困状态?
3.本文的
关注重点不在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于不同时点贫困状况的影响, 也不是家庭是否陷入持久贫困或暂时贫困状态, 而是前一年度中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 有多大的可能脱离贫困, 有利于脱贫的因素是什么;前一年度中处于非贫困状态的家庭, 又有多大的可能陷入贫困, 哪些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等。
4.核密度图:类似于概率密度分布图。
5.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与相关系数类似,但考虑了“等级”因素。
6.本文采用两个贫困线,两个有较大的差别
7.采用统计性描述+计量分析
8.计量分析采用
双变量probit模型
9.使用工具变量减少内生性带来的误差
10.对于非常规认知做出解释:“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家庭中有人生病对于贫困的影响则是不显著的。其原因在于, 这种暂时性的冲击更多地是影响住户的支出水平, 而非收入获取能力。”
11.对于非显著结果使用“可能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