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条目体 ——兼析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规范 许光伟
内容提要:从方法论和学科规范入手,需要将《资本论》提升为“史书”高度予以看待,从而全面审查“史书意义的科学作品”工作体例,乃是为了求取“研究规定”。条目体领衔的体制指示了《资本论》文本的“三个形态”:史书态、逻辑态和知识态,而促成研究工作对“文本诠释学”的整体走出。引出下列研究动议:其一,研究方法构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本真态”;其二,条目体与章节体是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工作分野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终引发的“唯知识论”的主义是对形式逻辑叙述过于关注的结果,并为资产阶级工作者利用;其四,与之相反,我国明清学术传统中具有“天然的”条目体与章节体结合的传统;其五,《资本论》批判的知识理论建构路径本质上是行动路线,根源于历史行动之思维力,最终生发知识的“新型的意义”。然则,《资本论》并非描绘唯物主义反映论意蕴的“客观知识体系”,而在于谱写“实践化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之路,由《资本论》奠基的知识的二重形态指示了历史现实发展的“逻辑字母”意义的批判规定。
关键词:《资本论》 条目体 政治经济学 批判 学科规范 研究 叙述
〔载于《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2期第34-48页〕
一、引论:文本诠释学若干问题辨析 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存在一种倾向性:将《资本论》从对象上理解为体系的辩证法,热衷于由文本主义的视角来诠释它的运动和构造,以此寻求解释学语境中的理解,创生“工作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势必将《资本论》的研究“去特质化”,直至将之理解为单纯的一种构造——知识体系或逻辑学的认识论,以致严重漠视历史维度的《资本论》理论发展以及它的方法论向度的涵义,不利于挖掘《资本论》的“史书”价值以及方法逻辑的民族形式和内涵,由此亦可能抹平由“创造性诠释”引致的从方法关联方面所带来的有益影响,甚至造成不同文本之间根本无法良好的沟通。结局是,这种文本“闭塞症”必然导致诠释者不能以民族的语言和时代的心声“说出”原作者乃至历史上的诠释学家所未能说出的话,背离了诠释工作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