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4833 14
2009-11-20


说在最前头

   “喂,忙啥呢?”“在实验室呢。”
    “在哪呢?”“在实验室呢。”
         ……

     这样的问答每周都要发生好多次,很多亲人和朋友就纳闷,我在实验室做什么,自己心底总有一个不好意思说的答案——“闭门造车”。
     我是一名管理学博士研究生,说来惭愧,和企业接触很少,真正的管理实践也不多,可我却每天在研究管理,思考战略,琢磨着怎样给企业提高竞争力……
    说到这里,脸又红了……上面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了,想必各位看官也许能产生一些共鸣。但今天的故事却是因为下面一件事引起的。


导火索

    我们学院的实验室都在一个楼里面,大家就好像现在都市中的邻居一样,每天关着门自己搞研究,由于每个实验室归属于不同导师或者研究方向,大家的交集并不多,只会与其他的几个实验室中的同学有些接触……
    我们实验室的们永远都是敞开着的。一是因为通风;二是因为门的质量不好,每次开关都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三是……三是什么来着?让我想想……
    对门的邻居只有很少的情况才会开着门,以至于我们常常不知道对面有没有人,有几个人。对于我这个每天泡在实验室里的人而言,只知道对面有一个爱抽烟的大哥(因为实验室内不方便吸烟,所以会出来,因此经常能碰到),以前还有一位胖胖的师姐和一位印巴籍女留学生……
    由于实验室离宿舍有一段距离,我们科学园晚上有很安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之前也出现过拦路抢劫的事件,因此,大家都希望结伴而行,尤其是女生。
    前天晚上,十点多一点,我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听到外面一男一女在说话。后来仔细一听是那位熟悉的保安通知在劝诫一位女生说,晚上不安全,要找个伴一起回宿舍……接着,我们实验室的门打开了,保安说,你两一起吧,这样安全。我一听一看就知道保安喝多了,所以更加的热心。就这样我和那位女生结伴回宿舍,路上一说才知道,她几乎每天都很晚回宿舍,但她并不知道对面实验室有人,而我基本上每天也是很晚才走,我也不知道对面有她,你说奇怪不奇怪…..由此,我想到了今天的话题。啰啰嗦嗦这么多,下面书归正传。刚才的故事就算赠送,不收费……嘿嘿

书归正传

    经过了上面的事情,我突然意识到,“闭门造车”在如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加具有层次感,而且在某些时候是需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你是同意呢,同意呢,还是同意呢?
    不管怎么样,先听我慢慢说……
    按照初级到高级,我将“闭门造车”分为三个档次:
      
        1、个人型闭门造车
    简单说,就是一个人闷在屋里,极少与他人交流,更少走到社会和企业中去,有时候我们会称这样的人为书呆子。如果是搞理工科的情有可原,但是管理学本来就是以研究人的行为、人的关系等为主的,所以这样的“闭门造车”要不得。同时,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丰富,信息量的不断扩大,即使网速再快,阅读再多,你也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所有的研究工作,现在的研究是需要团队的,因此,这样的“闭门造车”要不得。
    当然,这种研究在很多时候也是需要的!很多时候需要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甚至与世隔绝,去思考某个问题,去设计某项研究。我记得在弗里德曼的自传中,他每年都会自己和与其子到湖边的一个别墅度假,那也成为了他较为高产的一个阶段;微软的创始人盖茨每年也会闭关修炼几天,而出重江湖之后往往会产生惊人的想法和思路。
    (写到这里,才发现有些事情竟然如此巧合,盖茨(Gates)就是大门的意思,难道盖茨也知道“闭门造车”的故事。呵呵….
     因此,搞研究不要封闭自己,要多交流,要懂得分享;但是,某些时候的独立思考,排除各类干扰的“闭门造车”确实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团队型闭门造车
    现在的高校研究,特别是博士层次,常常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很好的兼顾。虽说到了博士,强调的理论上的创新和贡献。但是,脱离实践,无法指导理论的理论,尤其是管理理论有什么用呢?“顶天立地”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
    和上面相对应的,就是目前存在很多缺乏实践的学术团队,克服了个人“闭门造车”的不足,但仍然只是纸上谈兵,每天讨论模型构建、研究分析方法的选择,确忽略了真实管理世界的存在。
    因此,多走出去,多看看,把所看到的和发现的问题,与自己的理论相结合,才能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但是,如何很好的平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间多了,难免对理论有些嗤之以鼻,难免心中会多一些杂念,难免会浮躁,功利心增强,难啊!
     
    3、地域型闭门造车
    中国的管理学与美国、欧洲相比,差距还很大。一直处于学习阶段,很多时候大家都想跑起来,尽快追上前辈们的步伐,创造属于中国人的管理理论。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意识不足、自我满足等原因,与国外的交流明显不足,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个层次“地域型闭门造车”。
    要赶上世界先进研究水平和理念,首先要与世界接轨,在研究模式、理念和方法上接轨。这不仅需要大量研读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更需要与国外学者交流,“请进来,走出去”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不断交流和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不可回避的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经纪上,时间上等。但是,一定要意识到什么样才是对的和正确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没错,但是,光靠依靠书本行路,想到达世界先进水平,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应该保证一部分人先走出去,替我们打开这扇门,然后让更多的人打开这扇门……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些类似效果。

    其实,不管是不是闭门造车,不管是那种闭门造车,目的都是造车。在目前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的造车方式,最理想的研究模式,只要你努力,一定会造出好车的!加油吧!我对你有信心!
    在研究中,什么时候开门,什么时候闭门,太有学问了!
    想做好学问,一定要控制好这扇门!
    你说呢?


习惯性补充两句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实验室门敞开着的第三个原因了,那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坐坐,与我们进行交流,因为我们不想“闭门造车”。你看我这记性!呵呵…....

    我们常说的闭门造车指什么:


闭门造车(摘自百度百科)


    释 义: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反义词:出门合辙
    出 处: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示 例:自以为~,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严复《救亡决论》)
    评价
    朱熹的《中庸或问》是这样说的: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意思是说: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使用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至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闭门造车,则是形容不顾实际,也不吸取别人的经验,一味主观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车子,而完全不考虑门外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结果就不合规格,不能适用。
所以,古语所谓的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而今天所谓的闭门造车,却是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了。



——————————
突然发现,自从当了斑竹,就很少写这类东西了。自我检讨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0 11:04:30
寫得真好,我深有同感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0 17:00:10
不管如何“造车”,“出门合辙”最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0 17:03:25
“造车”需要“三心二意”:爱心、耐心和恒心;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0 23:39:42
自己顶一下吧!看来自己真的落伍了,写的东西没有什么吸引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2 20:24:55
顶,写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