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61 0
2009-11-20
近日看了《爱有来生》,一部颇有莎翁悲剧风格电影。想到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所谓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别人看。” 看完此片觉得更喜欢‘伤城’ 类型的悲剧风格。我且把悲剧分成两种,一种是会有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能在某个煽情之处,让你伤心哭的稀里哗啦,其实心理在暗爽,因为好好的释放一下自己的情感(虽然通常自己不觉得),然后发泄完了,又开始骂,这么感人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悲剧有很多,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赚取全国人眼泪的电影, 还有《因为你是女子》一部韩国人打造的几分钟就能唤起你的眼泪的电影。另外一种悲剧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情绪,一种压抑到你不能呼吸,但又无法释放的情绪。一种刻在心里的悲伤。这些悲剧 如《伤城》和 王家卫的诸多电影,且不一一阐述。

真正的悲哀是沉静的,如果有人哭一塌糊涂的跟你说要跳楼,你随便劝几句就差不多了,不要真以为她会跳楼,多半是吓唬一下你罢了(但是要表现出很在乎的样子,如果你把她逼急了,真跳,俺概不负责)。如果你看到一个人面无表情,站在天台,特别是出现对外界事物开始不应的状态,这才是真正要跳楼的人。

沉寂的悲剧更像说到男人的情绪,有学者认为女性的寿命之所以比男性长就是因为他们很容易哭,能很好发泄压抑的情绪。其实此事无法考证,因为男女生理构造迥异,现代医学无法证明什么原因导致女性生命力更顽强,比如我同样可以提出一种假设如果男性可以分娩(就是生孩子),其寿命会提升的接近女性(最近打算拿这个写一个论文)。

悲情开始如此泛滥大概是跟工业生产造成文明是挂钩的,如果回顾一下中国的民歌,大多是一些愉快的歌曲和旋律。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年代,吃饱穿暖等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已经是一种奢望了,生活依旧够shit了,还要唱歌找伤感,还真的是没那个心情。但是现在流行歌曲都是讲爱情的,爱情都是伤感的,搞的一群小P孩彻斯底里唱着你死我活的歌。其实说白了,就是他妈的吃饱了没事干,如果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就可以解释为 生理需求满足后对心理需求的追求,其包括社会认知(所谓的爱来爱去姑且包括在社会认知里面),个人价值等。(可参见人类的几种需求,生理需求,自我需求,超我需求)

经常被大人灌输着你们多幸福的理念长大,1960年是一个让我刻骨铭心的年代,估计父辈们也是被生在红旗下多幸福的教育,估计我们也会教育下一代我们当年吃一个麦当劳跟过年一样,一直到20多岁还有一个朋友跟我说“等我有钱了,就每天吃肉”。其实从幸福指数考量,现在与过去的30年,甚至300年,幸福指数的变化是不大的。因为人的需求是无止尽的。晏子(估计大家除了这位大叔去楚国旅游不会有别的印象)说水的边际就是没有水的地方,人欲望的边界就是没有他们再需要的时候。

P.S.
有时候想写一些关于数学,哲学的感悟,但是多次尝试发现写出来都不好看,行文生涩,自己都觉得无趣(比如关于数学中乘法是一种数据相似性的表示,卷积的原因可以考虑联合概率,实在看着无趣)。倒不如把自己的一些想法通过一些调侃文字表述也好。想到李敖的话“有些话,我重话轻说,有些话我轻话重说。”人生太沉重了。用一种轻松的态度对待才是开心的真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