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56 1
2009-11-20
工信部称,根据《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求和国务院领导指示,该部已组织制定了《钢铁行业准入条件》和《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后者已经形成初稿,正在征求财税等相关部门的意见。《钢铁行业准入条件》主要是为规范现有钢铁行业秩序、明确政策导向而制订的规范性文件,拟通过产品质量、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标准和指标规范钢铁企业。《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是为了解决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落后产能大等结构性矛盾而制订的指导性文件。未来国家将重点培育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战略性兼并重组。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且国内也有许多企业进行了各种不同方式的尝试。从实际情况看,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后遗症较少的往往是在政府的强力主导下,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其它相关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推进(尤其是以民营企业为重组主体)的兼并重组鲜有成功的案例。9月6日,当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正式宣布签订了资产重组与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将共同向山东钢铁集团日照有限公司增资进行资产重组时,从年初就开始声音不断的钢铁大重组终于正式拉开了大幕。根据双方的约定,山东钢铁和日照钢铁将分别以现金出资和评估后的净资产占有公司67%和33%的股权,而原本属于民营的日照钢铁由此成为国有山东钢铁旗下一个子公司,这种“国进民退”的方式随后便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国内钢铁重组的主流方式。事实上,山东省内的整合出奇迅速,去年3月26日,由济钢集团和莱钢集团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的国有产权划转形成的山东钢铁集团正式揭牌,完成了山东省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重组。合并后,山东钢铁集团钢铁产量超过2300万吨,跻身当时国内钢铁业的前三名。
另外几个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钢铁企业重组案例也进展迅速,如在山东钢铁集团挂牌3个月后,国内产钢最多的河北省也高调成立河北钢铁集团,由河北省最大的两家钢铁企业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的河北钢铁集团,当时曾使国内第一大钢厂的头衔暂时易主。宝钢跨地区整合也有所斩获,先是出资30亿元“横跨东西”控股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后又深入南方要在广东再造一个宝钢。不过宝钢集团一位内部人士承认,这两项跨地区并购,都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推进才得以成形。曾经被宝钢觊觎的济钢和邯钢,在当地政府的“催促”下,率先完成了“嫁入”本省钢铁集团的“任务”。事实上从鞍钢和本钢整合,到山东和河北省内的钢铁重组,无不见地方政府之推手,行政推动远盛于市场化的并购。
反观之,单纯由企业推进的重组则困难重重。从2006年开始,国内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就已经为国家所提倡,国务院国资委还一度对宝钢集团进行了明确定位,要求宝钢作为国内钢铁业的老大,应该担当起整合国内钢厂的责任。多年前宝钢就曾与马钢、太钢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至今都没有更进一步的资本联合方面的进展。早在2007年7月,宝钢集团就与包钢集团签署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为宝钢对包钢的重组打下了铺垫,两年后的今天,宝钢与包钢的资产重组工作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原因在于宝钢希望得到控股权,而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意见,初期是希望宝钢不控股,而是参股,这使双方的重组计划无法推进下去,一直处于停滞。与宝钢类似的是,一直想在河北有所拓展的首钢,在搬迁曹妃甸后,对河北省钢铁业的整合也再无进展。更有甚者,2009年7月,通化钢铁集团由于重组发生了一起钢厂工人将重组方委派的总经理围殴致死的事件,对通化钢铁进行重组的正是国内著名民营企业——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建龙的重组先后两次遭到了通钢的抗议,最终,吉林省国资委无奈宣布建龙钢铁集团将永远不再参与通钢集团的重组。
作为各地政府主要的产值贡献单位,钢厂不仅能够为地方政府贡献大比例的税收,同时还为地方提供了诸多的就业岗位,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很多都是属于无偿划拨,重组完成后,部分税收要转移到母公司的所在地,这就等于从地方拿走了相当部分的财政收入,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地方政府并不欢迎央企的重组,而如果是来自省内的企业重组,难度显然就低得多,而且与国企复杂的机制与流程相比,国企重组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角度还是政府推进的力度,都更加有利。钢铁央企跨省市重组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产权关系的问题。目前由国资委直接领导的钢厂只有宝钢、武钢、鞍钢、攀钢四家,更多的钢厂是隶属于地方政府,跨省市重组必然面临税收和人事变更等复杂问题。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历史背景、企业价值以及经营理念诸多方面的差别,在重组的过程中,民营资本大多是被重组的命运,想要自己主动重组国企依然困难重重。目前国内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实际上大多都是国有企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论是央企、中小钢厂,还是地方政府和中央之间利益博弈,最终都还是会回到政府主导强制推进的模式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1-21 02:34:50
很实际。许多学者呼吁市场主导,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结构调整时不我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