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算流程的预算松弛问题探讨
摘要:预算松弛是预算管理中的一种逆向选择,它直接产生于预算编制过程中,但其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预算管理流程的编制、执行和评价等环节分析可能造成预算松弛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预算管理 预算松弛 预算流程
一、引言
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实现企业科学化和标准化管理的一种重要机制。它在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加强对各部门的行动控制以及考核激励等方面功效显著,从而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公认为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而被广泛倡导和推广。
但是,由于预算管理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其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甚至流于形式,从而被一些人提出预算无用论。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预算松弛的存在。预算松弛是指在分权式的预算编制模式下,下级蓄意将预算确定在比实际可以达到的预算低的水平上,使得下级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要表现为:预算执行者低估收入、高估成本和费用,低估产销量和销售价格、夸大完成预算的难度、低估利润,为争取新的投资项目,在项目申报时压低支出预算,当项目批准后,又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等。
二、预算松弛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任何一个企业在营运中,都会存在一定的松弛现象。适度的松弛,可以减轻预算执行者完成预算的压力,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并诱导其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这似乎说明预算松弛是积极合理的,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可,同时国内外的广大学者和高层管理者也普遍认为预算松弛直接会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一)预算松弛扭曲资源配置,难以激发企业的发展潜力
一般说来,分权式的预算管理模式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预算执行者的自觉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并取得好的业绩。但是,长期过度的预算松弛会扭曲公司资源配置,难以激发企业发展的潜力,带来大量的无效成本,由于成本没有实现最小化,利润也就达不到最优,效益也就大打折扣。
(二)预算松弛为管理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
在预算管理中,对预算执行者业绩的评价,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考核其预算目标的完成与否或者完成程度。预算松弛、预测错误、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工作不努力等都会产生不利的预算差异。但预算松弛的存在,为管理者提供了掩盖失误的弹性空间,防碍查明预算差异的真正原因,影响到业绩评价的客观性,造成公司预算控制与考核的失败,从而达不到实行预算管理的真正目的。
三、基于预算流程的预算松弛成因分析
预算松弛是预算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发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但其存在的原因并不能仅仅从预算编制中查找。本文试图从预算管理流程的编制、执行和评价等环节分析可能造成预算松弛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预算编制环节
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管理工作的起点,预算松弛现象是在预算编制工作中直接产生的。利益的冲突、分权式的编制模式和信息的不对称都可能导致预算松弛的产生。1.利益的冲突是预算松弛产生的主观动因。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员工与最高管理当局的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下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于企业的目标达成个人目标;而最高管理当局则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目标的不一致就会使下级的管理者在参与企业预算编制时,为了防止上级的层层加码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执行失误导致自己利益受损,从而故意制定松弛的预算。 2.分权式的编制模式和信息的不对称为预算松弛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当企业采用上下结合式或自下而上式的分权预算管理模式时,预算执行者能够参与预算的制订,这就为下属部门和员工提供了创造预算松弛的机会。下级参与预算的编制使得上级有机会了解各部门的真实情况,但预算执行者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在给管理当局提供有关信息时限制信息的供应量,或者对信息加以修饰,使得上级管理者不能全面真实的了解下级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的执行者就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参与预算编制的机会,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因此,预算松弛就是预算管理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二)预算执行环节
出于规避预算实施中风险的目的会导致预算松弛。预算的编制通常在预算期开始的前一段时间进行,主要依据是过去的工作实绩和对未来的预测,而未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在预算执行过程,很可能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防碍预算的顺利完成。出于稳健的考虑,预算的执行者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会留有余地,提出较为宽松的预算,以备在客观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抵消其影响,从而达到规避不确定性因素带来风险的目的。
(三)预算评价环节
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客观上刺激了预算松弛的产生。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的企业往往会把预算的实现与否及实现程度作为评价预算执行者业绩的标准,在业绩的评价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预算标准就会给预算执行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预算目标定的过高,预算执行者的个人回报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缓解预算造成的压力,给自己的行为留出余地,他们在预算编制时候就必然会出现预算松弛现象。
四、缓解预算松弛的对策
(一)慎重确定下级参与预算编制的程度和方式,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1.分权式预算管理模式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以后的预算执行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但是,这也为他们提供了创造预算松弛的机会。所以上层管理者要慎重确定下级参与预算编制的程度和方式,加强编制初期的信息沟通、协调和指导工作,同时严格把关编制后期的审批程序。
2.预算编制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是导致预算松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管理当局没有充分地了解基层的信息,或者是下级管理人员有意识的隐瞒,修饰一些重要的信息,从而使预算目标出现松弛,因此上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预算目标的制定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抑制预算目标的松弛。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审查审批力度,确保预算工作正常运行
1.要积极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各项预算管理制度,从预算目标的设定、组织编制、监督实施和考核评价都要严格把关,确保预算工作正常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能来防范预算松弛问题,比如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不仅要对预算的程序予以审查,而且要对预测数据予以审查,尽管这一工作有很大难度,但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审查出制造预算松弛部门的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并给以适当的惩罚。总之,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是确保预算准确性的一道重要防线。
2.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必须贯彻“刚性原则”,同时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预算执行过程中,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预算执行者会强调自己业务的特殊性,比如因环境变化、市场波动等而批判“预算太死板”、“计划赶不上变化”,从而使预算方案和指标不能坚持执行,经营业务和财务收支还是十分随意,导致预算管理虎头蛇尾。因此,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加大对下级预算执行的监督审核力度,而且要按照严格的程序对例外事项进行管理和审批,从而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三)引入合理的预算考评和激励机制
1.确立一个合理、科学的预算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一方面要注意预算的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相结合,注重支持公司的战略导向,公司业绩考核必须促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着眼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指标来衡量业绩。比如,以卡普兰教授的“平衡计分卡”原理为指导,进行财务、战略、非财务、市场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2.积极推行“联合确定基数法”。它是协调企业长远目标和部门利益矛盾的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它要求企业下属部门排除预算滞后因素,以编制正确的预算,对于预算目标过低轻易完成的预算给以惩罚,而对在正常的目标额以上完成的管理者给以奖励。基本思路是:先由上级管理人员提出一个基本要求数,然后再由基层人员自己报出一个数,将两者进行平均,确定一个合同基数,到年终时根据实际完成数,计算超基数的奖励和少报数的罚款。在确定超基数奖励和少报数罚款的系数时一般要满足下列条件:超基数奖励系数??少报数罚款系数??0.5×超基数奖励系数,也就是说,下级自报的数越接近实际能力,奖励越多,越低于实际能力,罚款越多。
3.预算完成的考评阶段也要重视预算参与,让员工对预算的完成情况有一定的解释权。这是因为完不成预算有几种情况,如预算编制不合适、客观环境变化和执行者努力不够等等,应让员工解释预算差异的原因,满足其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真正体现人本主义思想。
4.在预算管理中,积极引入声誉激励。从某种程度上看,声誉激励可以代替工资、奖金这样的显性激励,并且可以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有效地抑制预算松弛问题。应注意的是,要激励那些不仅要实现预算计划而且要提供精确计划的管理人员,同时要使管理者的行为与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相联系,激励的对象应考虑连续数年的业绩而不是仅仅一年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