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每一天 发表于 2018-2-16 07:20
【加入充实计划】【了解充实计划】
|新充实挑战| 
阅读2小时,总计400小时,第378日。
阅读《跨海之战》完毕
提起渡海登陆作战,具备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现代条件下多种作战样式中最复杂、最残酷、难度最大的作战方式。对据守海岛、海岸之敌进行渡海攻击,亦称两栖作战。目的是夺取敌占岛屿、海岸,或在敌岸建立滩头阵地,为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创造条件。登陆作战按规模大小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性三种;按地理条件分为对海岸和岛礁的作战;按航渡距离分为近距离(航程一昼夜,在岸基航空兵作战范围内)和远距离(航程两昼夜以上)的登陆作战。登陆作战由登陆兵、海军舰艇编队和直接支援的航空兵组成的联合登陆兵团实施。为支援、配合登陆兵团的作战行动,还要组织空中、海上支援集团、空降兵、预备队,并要有强大的后勤保障。登陆作战的组织实施,通常分为组织准备、集结上船、航渡、突击上陆、巩固和扩大登陆场等阶段。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还有夺取战区制空权、制海权,进行预先火力准备等作战行动。
登陆作战的特点是:1.渡海攻击一方虽然在兵力上占有优势,但在地理条件上明显处于劣势,因此作战是有进无退。而据守海岛的一方也没有退路,因而必须拼死抗争,这就决定了登陆作战将是最复杂、最残酷的战斗,所以策划和准备工作要求高,对参战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高。2.登陆作战参战的兵种、兵力多,指挥协同十分复杂,对指挥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3.登陆的空间、地域广阔,在兵力运用、伪装、地理和天候的选择上,都有特定的要求。4.夺取登陆作战的胜利,取决于输送速度和火力,如何集结众多船只而不被对方发现,航渡开始前海、空和陆基火力支援能否压制对方,保障登陆部队抢滩,都是决定战斗成败的关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作战,既是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指挥,各兵种密切协同的经典战役。盟军投入总兵力约278万人,计有36个师、13700架飞机、9000余艘各类舰艇。德国用于西线防御的军队共计58个师、500余架飞机和中小型舰艇500余艘。1944年6月6日,盟军2400架运输机搭载3个伞兵师,从英国20个机场起飞,在登陆地域后方15公里纵深降落,占领战略要地。美、英陆军5个师乘坐4000余艘舰艇,横渡风急浪高的英吉利海峡,英、美空军出动1000架次飞机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进行饱和轰炸,海军舰炮火力也完全覆盖了德军防线。经过一天激烈战斗,至日落前,盟军有13万人登陆上岸,夺取了几处登陆场。德军的顽抗使盟军未能建立起统一的登陆场,进攻数度受阻,伞兵孤悬敌后伤亡很大。到12日,盟军在后续部队支援下,以巨大火力优势粉碎德军抵抗,将登陆场连成一条长80公里,纵深12—18公里的阵线,开始向法国内陆推进。此次登陆战役中,德军伤亡、被俘11.4万人,盟军伤亡12.2万人。盟军以压倒优势进行的登陆作战,结果伤亡竟高于德军,战争的激烈和残酷由此可见。
战场上的连续失败和国统区经济的混乱衰败,使美国政府和国民党高层内部都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了信心。美国驻华的外交官和军事顾问团的军官一致认为: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丧失人心,美国的军援已经不能起到什么作用。美国军事顾问团巴大维将军在1948年11月16日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说:“自我到任以后,没有一仗是由于缺乏军火装备而被打败的。按我的看法:他们的军事败绩完全是由于世界上最拙劣的领导及其他许多败坏士气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导致了战斗意志的彻底丧失。”当魏德迈将军在听证会上被问到他认为什么是中国国民党被共产党打败的原因时,他回答说:“先生,我在军事上的看法是:缺乏意志。主要是缺乏意志,而不是缺乏装备。”
指挥进军福建的第 10 兵团司令员叶飞, 1914 年生于菲律宾的一个福建华侨家庭。 5 岁随父亲回国后到厦门读书, 1932 年入党,从事地下工作。红一方面军长征后,他在闽东任红军独立师师长,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期间并入新四军,任 1 师 1 旅旅长、 1 师副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新四军江南部队渡江北上到达山东解放区,任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一纵作为华野历史最老的部队,在多次战役中担任主力。 1949 年初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叶飞担任第 10 兵团司令员。这次受命进军福建,是打回老家去,他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为了顺利解放福建,中共中央先期任命张鼎丞为福建省委书记。他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辟闽西根据地的创建人。中央考虑叶飞和张鼎丞长期生活战斗在福建,对当地的情况熟悉,是最合适的领导人选。
三野首长特别强调了船只准备问题和两个师攻金门兵力是否够用的问题,提醒 10 兵团首长加以重视。总部希望 10 兵团在充分准备和有把握的情况下发起战斗,但唐亮、袁仲贤知道,他们的地位和资历不如叶飞,虽然是以上级名义发电,但远不如陈粟首长的话有分量。所以电报是商量的口气,并请叶飞“依实情自行决定之”。而叶飞在连连取胜的形势下,没有把这封电报当回事。 10 月 13 日, 10 兵团正式下达了攻取厦门和金门的命令。
在厦门战斗结束后, 10 兵团的领导干部认识到这些重大问题了吗?看一下 1949 年 12 月 12 日 10 兵团政治部《关于漳厦战役政治工作向野政、华东局的报告》,对 271 团还是充满了赞誉之词,称“271团的一个多营在鼓浪屿坚持苦战两日夜,战斗中表现异常英勇顽强”。最大的教训是 :“领导上只在中下级干部和战士身上着眼,以至造成 271 团及 274 团的团干部均未随部队渡海前进,与渡海登陆部队脱节,全团无一团的干部指挥作战,使战斗受到影响,遭遇了一点挫折,对指挥领导的威信有很大损害。”报告承认 :“渡海与渡江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渡海作战事实上是较渡江作战有更多的困难。”但是仍然认为 :“渡海作战的思想指导主要是信心问题,提高信心必须有物质基础,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解决战备工作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如船只、水手、粮食、救生圈、炮火配合等。”并强调“动员船只船工是渡海作战的决定性问题”。应该指出,这个报告是在金门战斗已经失败之后写出的,依然没有认识到渡海登陆作战中的潮汐、气象、登陆组织与各兵种协同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根据野战军的指示, 7 月 24 日, 22 军在宁波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筹划解放舟山群岛的行动和部署。 7 兵团司令员王建安、副政治委员吉洛(姬鹏飞)从杭州前来主持会议。会议分析了舟山群岛的地理特点和国民党军的情况,以及 22 军进攻舟山的有利条件和困难。认为解放军攻击舟山群岛的部队只有四个师 4 万余人,而且只是步兵和为数不多的炮兵,同岛上国民党军相比,在数量和装备上都处于劣势。同时,渡海作战所需的大量船只,也难以在短时间内筹备到位。根据这些情况,会议决定采取逐岛进攻的作战方案 : 逐次攻取靠近大陆的外围岛屿,取得渡海作战的经验后,再多方筹集船只,集中优势兵力攻占舟山本岛。
在三方的博弈中,唯一的输家是蒋介石。大陈的撤退不仅使国民党失去了反攻大陆的又一个重要基地,也使他彻底丧失了东南沿海的战略主动权。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还在敦促他放弃金门、马祖。一次次地在关键时刻被美国出卖,使蒋介石悲愤交集,刻骨铭心。回想他1949年撤离大陆的时候,还幻想依托海空优势,先封锁大陆,然后进行反攻。然而到了1955年,他不仅被拥有现代化装备的解放军打得连连败退,连台湾本岛的安全也要仰仗美国军事力量的庇护。这个实力转换的过程,只有短短五年。蒋经国在离开大陈之前还信誓旦旦:“我们还要打回来!”但是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官兵,谁还相信蒋家父子的空话呢?他们只有对着海峡遥望,期盼有朝一日两岸统一,回到家乡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