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一节 再生产的条件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商品生产的条件,即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进行的条件。然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必须进行再生产,当然,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进行的一个条件,而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另一个条件。
再生产的条件,是宏观经济学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一个重要概念。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一定的商品供给下,社会产品会获得分配,产生总收入。因此,我们首先假设商品生产与交换能够进行,产品获得了分配,劳动者获得货币工资,资本获得货币利润,从而产生了总收入,然后进行再生产。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传统经济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没有科学价值理论——分配价值论指导的结果。在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下,价值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财富,收入仅仅是报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
只有在分配价值论下,才能明确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后,货币就成为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后,就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而我们是在一定的总收入下,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当然,我们继续考察的,就是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源泉。再生产需要能源、原材料与劳动力的继续投入,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追加资本,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唯一源泉,当然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也就是考察产品是如何出售的及结果如何。
由于总收入可能不会全部用于消费,如劳动者工资存款、资本家本人不能用大量利润消费消费资料等,都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而银行信用产生转移消费,也就增加总需求,我们也就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利润中的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的收入,由于不是用于消费消费资料的,而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资料需求,当然影响总需求的总收入中应该排除。
第二节 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及工资预发制度
前一节我们已经指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资本利润的存在。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认为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不过,对于社会化扩大再生产,由于新增劳动者工资是预发的,这部分工资,往往先由资本利润来表现,引起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即利润中往往包括部分消费资料,用于投资时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工资预发制度,就是不管劳动者参与生产的产品是否生产出来或销售出去,企业都要定时、定额发放劳动者工资。这样,新增劳动者工资,往往先由资本利润来表现,引起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
现代社会,劳动者就业离不开生产资料,因此,新增劳动者人数,是由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当然新增劳动者总工资由新增生产资料决定。不过,不同企业或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劳动者总工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等价值量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劳动者总工资较少;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等价值量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劳动者总工资较高。因此,经济萧条时,往往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如旅游业等服务行业。
劳动者离不开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也离不开劳动者,当然,能就业的劳动者人数,也决定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进而决定利润率,不仅决定新增生产资料多少,也决定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多少。失业者较多时,决定了新增生产资料能增加较多,利润率可以较高,不仅新增生产资料较多,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较多;失业者较少时,决定了新增生产资料增加较少,利润率就较低,不仅新增生产资料较少,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较少;失业者为0时,新增生产资料为0,利润率应该为0,不仅新增生产资料为0,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为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劳动者工资存款,此时,这些存款可以贷款用于投资,也就要求降低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就是降低利润率。劳动者工资存款越少,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多,二十世纪初的情况就是这样。此时,由于利润率较高,经济发展时,就较快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经济萧条。加上当时有机构成较低,企业容易产生停产或破产,也就不仅较快引起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并且程度较大。
工资存款越多,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现在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由于利润率较低,经济发展时,就不容易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加上现在有机构成较高,企业不容易产生停产或破产,也就不容易产生经济萧条,更不要说产生经济危机了。
当然,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越少,要求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少即利润率就较低,也就不容易产生经济萧条,如当前的美国就是这样;经济发展程度越低,新增生产资料生产就越多,要求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多即利润率较高,不过,一旦经济发展不能适应高利润率,也就较容易产生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如二十世纪初的情况就是这样。
第三节 总供给、总收入与总需求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就涉及到总供给、总收入与总需求三个概念。本章节就考察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
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出多少产品,就是自己的收入。而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产生了物质财富的分配,也就产生供给与需求这二个概念,收入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当然,供给首先是物质财富——产品的供给,总供给就是总产品的供给。收入就是物质财富——产品的收入,但是,收入不再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而是指分配到或交换到的产品。不过,大家的收入都是交换到的产品收入,总收入就是总产品的收入了。自然,总供给等于总收入。
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就产生了价值,价值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结果又成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此时,产品就转化为商品。由于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总供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而总需求则与价格有关,总需求是在某一价格指数下的需求。既然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当然,总需求最终在某一价格指数下等于总供给,从而在某一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价值量等于总需求价值量,也等于总收入。
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成为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商品的价值量就转化为商品价格。此时,收入——价值量,就是分配权力——货币获得多少,当然,收入不能脱离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存在,各商品价格表现为现实的分配权力,就是所有者的收入或毛收入,从而,总商品价格就是总供给价格,也就是总收入,总供给价格等于总收入。总收入计量中,没有出售的商品价格为0。
现代社会,产生了生产资料,物质财富就包括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总收入也就是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资就是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而利润(包括地租、价外税与专利权等)不仅有购买新增生产资料的收入,还包括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
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一方面,由于商品生产中存在生产成本,总供给价值量、总需求价值量与总收入中有部分生产成本,应该扣除,也就产生纯收入概念,总供给价值量或总需求价值量,就是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值量之和,而工资与利润就是纯收入概念;另一方面,我们考察的总需求是有效需求,也就是消费资料需求,就要排除新增生产资料需求,总收入中也就排除新增生产资料价值量——利润的收入。这样,总供给就是总消费资料的供给;总需求就是总消费资料需求;总收入就是工资与部分利润收入,等于已经出售的消费资料总价值量。
当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的分配就分为二个阶段,一是商品出售阶段,也就是获得货币——分配权力阶段;一是用货币购买商品阶段,即获得物质财富阶段。产品再生产的条件是出售商品,即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由于货币具有贮藏等功能,以及ZF有发行货币或纸币的权力,也就往往影响商品的分配,或者说影响需求或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供给价值量货币表现形式或名义总收入。
当货币贮藏引起总需求降低时,由于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商品价格指数就下降,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就增加,此时,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就降低;当ZF过多发行货币时,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商品价格指数就上升,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就下降,此时,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就增加。不过,由于银行信用的作用,存款往往被贷款所抵消,降低了存款对需求的影响,甚至不影响总需求或者信用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成为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当货币贮藏或ZF发行货币时,只是影响社会产品的分配,并没有否定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这里,利润(包括地租、价外税与专利权等)不仅有购买新增生产资料的收入,还包括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而资本家是不能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的,又正好投资时的劳动力投入,需要预发工资,因此,投资正好适应利润的构成。不过,由于现代社会工资存款越来越多,就要求利润中的消费资料越来越少。
这样,在上一轮投资下,总供给的产品——消费资料得到分配,劳动者得到工资即收入——消费资料、资本家得到利润即收入——一些消费资料。这样,在某价格指数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价值量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等于总工资与部分利润之和。
总收入由获得分配的总商品的价值量决定,而总收入决定总需求。正在分配的再生产商品价格指数由市场上的总需求决定,进而决定正在分配的总供给的价值量及产生的总收入。因此,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影响市场总需求,反过来,市场总需求又影响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我们要在运动中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八节 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前面已经考察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不过,总需求由于各种原因会变化,也就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接下来几节就考察各种因素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本章节就考察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影响总需求的是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总供给曲线,我们就在这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如图一所示,曲线M就是总需求曲线。而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因此,我们在考察总供给与总均衡时,我们还需要引进商品价值量指数,也就是商品价值量水平。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数量

O

L1
L
M M1
价格指数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与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相交一点,或者说,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图一所示,曲线L、曲线M与曲线O就相交一点。
我们已经知道,投资就是增加消费资料供给,而随着商品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如果总供给的增加,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曲线L1与曲线M1交点正好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就是均衡发展状态,这就是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这里,投资包括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土地的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等,其中,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是维持新增生产资料的生产,没有影响总需求。由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肯定小于总利润,从而,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能是利润投入。
土地投入,对于土地私有制而言,只是利润或存款转手到地主手中——最终是利润转手到地主手中,不影响总需求。而对于土地国家所有制来说,如中国,土地投入,就是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即利润或存款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由于地方财政基本上是消费支出,投资极少,从而,土地投入基本上是转化为消费支出——消费资料需求,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劳动力投入,就是增加了劳动者人数并且劳动者获得工资,当然增加了总需求。这里,工资预发制度,是投资增加总需求的根本原因。工资预发就是工资存款或利润中的消费资料的转移消费,由于投资产生了大量新增劳动者,也就较大程度增加总需求。正因此,总供给增加必然引起总需求增加,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模型中,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曲线不变,这一模型也就是错误的。
投资的结果,最终就是消费资料总供给的增加。如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由于这些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大量消费资料分配给资本,表现为资本利润,而资本家不能消费这些利润,就引起总需求较低,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就会处于萧条状态。当然,就需要新投资来满足。
同时,由于工厂的建设需要时间、投资还存在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从而,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与总供给增加,往往不同步,成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每一次扩大投资之初,大量工厂处于建设阶段,并且只存在大量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没有或只有少量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从而,总需求增加较多,如图二所示,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甚至为M3,总供给增加较少,假设不变,总供给曲线仍为曲线L1,此时,价格指数就增加。
这里,总需求增加,是投资时投入劳动力的结果,而劳动力投入多少,是由新增生产资料数量决定的,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有限,这就决定了商品扩大再生产引起的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有限。我们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中就可以看出。
(① 30V = 30C)
② 40C+150V+380P = 60C + 510C1
![]()
③ 400C1+200V+212P=812M
上式中,表示20C用于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110C1用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资料C生产规模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1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最终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小,产生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
(① 30V = 30C)
② 60C+220V+580P = 60C + 800C1
![]()
③ 800C1+400V+424P=1624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620,总利润则是1004,由于资本利润资本家不能消费,就产生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了。
当然,短时间内,生产资料C1生产规模可以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暂时增加就较小,不过最终会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② 60C+220V+580P = 350C + 510C1
![]()
③ 510C1+2520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472,总利润845,总和为1317;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290,总价值量为1317,总利润中存在555价值量的消费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投入——利润投入。如果新增生产资料290C,继续投资新增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不变,则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② 350C+1283V+3383P = 4506C + 510C1
![]()
③ 510C1+252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1535,总利润3648,总和为5183;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4156,总价值量为5183,总利润小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劳动者总工资中则存在508价值量的新增生产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还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如果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则总需求高于总供给,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3,价格指数为B,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高涨状态。此时,投资则不足,需要劳动者工资存款或信用扩涨。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