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没事去书店,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出版社出了书,特别是学术性专著之后,根本不在书店卖,而是全给作者自行解决,而有些作者(这里主要指老师)为了解决掉自己的专著,就拿这些专著(教材)当教材,让学生去买,而学生在书店又买不到,只好去老师那买,弄得书店怨声载道的,有钱挣不着,干着急。
出现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迫不得已的。学术性专著本来受众人群就小,出版社一出书最少是2000本,出版社卖给谁去?哪来的那么多的人看?这就决定了出版社在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出学术性专著。但我指的只是一般情况,在一种情况下出版社是愿意出这种书的,就是作者出钱,这也是目前学术性专著出版的现实情况。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绝大多数学术性专著都是由作者出钱让出版社出书。但即使这样,前面的那个学术性专著受众群体小,卖不出去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把书发给书店,书店卖不出去,还得加运费运回出版社,书店、出版社都嫌麻烦,于是,出版社就想了这么一个办法:反正我的成本、利润已经差不多收回来了,那就把这些书全给作者吧,你作者是送、是卖,和我出版社无关,于是,就出现了书店里没书可卖,逼着学生去老师手里买书的情况。当然,在作者充分经销商的角色后出版社和作者之间的分成情况我不清楚,所以,没办法说。
这么做,方便的是出版社和老师,但却很容易导致学术腐败。能买书,就证明对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感兴趣,而对于学术性专著而言,买学术性专著的大部分人,都是研究书中所论述的这类一问题的,书写的怎么样,是否存在抄袭,也只有这些人知道,现在书不卖了,那么,书的内容是否存在抄袭也就无从知晓了,这相当于为出版物中的学术腐败提供了适于生长的温床。作者拿到这些书之后能干什么?一是送人,这部分得书的人是不会反作者的腐败的,二是学生,学生买书只是为了上课,他们自然也没有那个动力去查这本书中哪部分内容是抄的,只要考试过了就行了,这就使得老师可以放心大胆的在专著中作假,因为没有人会查,而对于出版社而言,没人查作者是否做假,出版社也少了麻烦,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吗,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出书不卖,只好去作者手上买这种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业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