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7978 86
2018-02-21

石开石,生于文革时期,正规中专工科学历,函授大学本科学历。后因工程项目少,改行经济统计。外语水平低,也就认识3000多个英文单词,无法阅读外文原著。计算机水平低,也就是会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和Word。2000年通过国家经济师考试,工商管理专业。本人比较爱好数学,高等数学考试分数接近100分。本人也不是什么专业会计,当然学过会计原理从事过物流保管兼会计工作(属于主管)。

由于本人直接从事经济统计工作,多少了解一些经济统计会计知识,但是很浅,不深。

本人关于经济统计理论有一定研究。

本人从理论上论证了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数值是相等的,并在实践中应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不再用营业利润表示营业盈余,并将应缴增值税的销项税改为与产值对应而不是与销售收入对应。这样保持了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数量的真实性。以前,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总是不相等。

本人根据物流保管会计实践,意识到所谓的支出法计算GDP,其实是基于最终产品的以下平衡关系:

本期生产=本期销售+本期出口-本期进口+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就是所谓的存货变动,一般称存货投资。因为最终产品存货不仅仅是投资品还有消费品,所以存货变动并不是存货投资,只是存货的期末期初之间的变化。显然存货变化也仅仅是最终产品的存货变化,不包括中间产品的存货变化。

以上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属于独立发现。虽然在网络上发了不少文章,但没有影响到统计局的指标解释。统计局关于营业盈余和存货变化的解释至今还是错误的。

本人还推出了经济学常用的需求曲线、无差异曲线、效用曲线的方程。需求曲线可以是一种幂函数方程,无差异曲线是椭圆方程,效用曲线方程是抛物线方程。知道了以上方程后,对于需求曲线、无差异曲线、效用曲线理解的更深了,意识到它们都是有界的,不是无限延长的。

本人还独立发现经济学中斜向上的供给曲线是错误的,无论供给的意义是生产、提供或售出,在供给条件的约束下,只能出现斜向下的供给曲线。当然,本人也探讨了现实供给曲线会不会出现斜向上的,答案是可以出现。条件之一是需求持续增长。

本人还有一个观点是固定资产折旧是新增加值(的一部分)。这其实是根据增加值是新增价值得出的结论。有一种观点是净产值才是新增价值,本人从收入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折旧属于企业的收入,当然是某一时期的新增收入。所以固定资产折旧是新增价值。

最近王金贵先生说石开石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这权当是玩笑话。

石开石只是经济工作者,不是经济学家,更不可能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但是石开石敢于指出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错误,也可能是石开石认为那是错误,这不是哗众取宠,只是说出事实真相——事实并不是很难判断。

石开石是经济学丛林中的一只小小啄木鸟,哪里有虫子漏洞,石开石可能就去啄一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2-21 14:21:27

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办法
一、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推导
工业企业计算增加值有两种算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这里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收入所含进项税,一般取本期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将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代入公式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显然,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公式相同,实际是同一公式。
二、二者计算值不同的原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两种办法计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原因是什
么呢?
主要原因是营业盈余与应缴增值税的取值不同,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将营业盈余取为营业利润(假设生产补贴为0),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取为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对应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
这里,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一般取的是本月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也就是说,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在实际计算时取同一值——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
显而易见,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不相等,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也不相等。
我们可以计算出营业利润与营业盈余的差值及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的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的差值。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不含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如果报产产品成本核算时,全部投入取值与营业盈余核算相同(实际可能不同),营业盈余也可表示为下式: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含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盈余=营业毛利-报产产品毛利+投资收益
这里,我们将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称为公司费用,在计算营业盈余与利润总额或营业利润时公司费用视为相等。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
这里,我们假设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相等(正如前文所述)。
以上便是生产法与收入法在实际计算中不相等的原因,如果严格按照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规定,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其实是相等的。
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区别的意义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只有一个总结果(表面看来),而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却有内容——增加值的组成部分为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便是生产法与收入法相区别的意义。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可以使我们知道中间投入的情况,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使我们知道了增加值的分配情况。
这样我们既了解了中间投入的情况,又了解了增加值分配的情况。
营业盈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生产的情况。我们想了解生产情况时,我们应看营业盈余。
营业利润反映的是销售的情况,我们想了解销售情况时,我们应看营业利润。
当销售与生产相同时(指完全相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不考虑时,营业利润与营业盈余相同(前提是营业盈余核算数据与报产产品相等)。
我们以上计算增加值的方法均是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的,与收付实现制结果还有不同,实际上由于增加值的分配作用较强,我们应该用收付实现制计算增加值,而且应该用收入法计算。这样我们计算的增加值可靠性较高,更接近实际。劳动者实际得到多少报酬?国家实际得到多少税收?投资者实际分得了多少盈余?实实在在的增加值加在一起才是真正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信度才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21 14:23:17

支出法计算GDP公式推导
支出法计算GDP实际是最终产品法计算GDP,即通过核算年度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确定GDP。习惯上通过年度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销售和存货变动来确定本年度生产的GDP总值。
其基本平衡关系式为:
本期国内生产=本期国产国内销售+本期国产出口+国产存货变动
事实上,最终产品的销售还包括进口产品。
进口产品平衡关系式为:
本期进口=本期进口国内销售+进口存货变动
将上两式相加并整理可得:
本期国内生产=(本期国产国内销售+本期进口国内销售)+(本期国产出口-本期进口)+(国产存货变动+进口存货变动)
令:
本期国内销售=本期国产国内销售+本期进口国内销售
本期净出口=本期国产出口-本期进口
本期存货变动=国产存货变动+进口存货变动
有:
本期国内生产=本期国内销售+本期净出口+本期存货变动
令:
本期国内销售=本期国内销售消费品+本期国内销售投资品
本期存货变动=消费品存货变动+投资品存货变动
本期国内销售消费品=最终消费支出
本期国内销售投资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本期存货变动
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ZF消费支出
有:
本期国内生产=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本期净出口
本期国内生产=(居民消费支出+ZF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变动)+(本期国产出口-本期进口)
这两式便是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以下是统计局有关指标解释: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最终消费支出  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ZF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  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ZF消费支出  指ZF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ZF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ZF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ZF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变动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变动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一般把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统计局指标解释中将存货变动看成是资本形成总额的一部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存货变动中包括消费品存货变动,这部分应属于最终消费支出。
统计局指标解释中认为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GDP中计算的存货仅仅是最终产品的存货。
也就是说支出法计算GDP是一种有错误的方法,但总量计算可以认为误差不大,可以使用。
严格说来,支出法计算GDP并不是支出,只是生产的销售和存货变动。支出法计算GDP应称为最终产品法计算GD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21 14:25:29
需求曲线方程是什么?
需求曲线是经济学价格理论中的很重要的一条曲线,它是与需求定律对应的。
需求定律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价格下降需求量提高。
人们将需求曲线画成斜向下的曲线,有的资料画成斜率为负值的直线。直线方程大家都知道是一次函数方程(Q=KP+a),那么曲线方程是什么呢?
价格理论有一个概念:价格需求弹性。
价格需求弹性指需求量的变化率与价格的变化率之比。
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μ=(ΔQ/Q)/(ΔP/P)
或:μ=(dQ/Q)/(dP/P)
μ价格需求弹性,Q数量,P价格。
西方经济学对价格需求弹性有实证研究,往往给出很多不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并且每一种商品只给出一个值。
笔者意识到,当μ不变时,μ=(dQ/Q)/(dP/P)不就是一个微分方程吗,那么它的原函数不就是需求曲线方程吗?
我们将μ=(dQ/Q)/(dP/P)变为:
μdP/P=dQ/Q
两边积分得:
μlnP+lnC=lnQ
或写为:Q=CPμ
这是典型的幂函数方呈,价格需求弹性μ为幂为负数。C为常数。
如果μ为正数,该方程表示什么曲线呢?笔者最初认为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与供给定律对应的曲线。
供给定律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经笔者研究供给定律是错误的,因为供给只能按需求供给,供给永远等于需求,也就是说,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仅仅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
经济学中常说吉芬商品,价格高需求量反而增加,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价格需求弹性是正值。
笔者提出需求第一定律和需求第二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如果价格需求弹性小于0,那么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价格下降需求量提高。
需求第二定律:如果价格需求弹性大于0,那么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需求第一定律对应的需求曲线是价格需求弹性为负值的需求曲线,即人们所说的斜向下的需求曲线。
需求第二定律对应的需求曲线是价格需求弹性为正值的需求曲线,是人们所说的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其实是需求曲线(也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21 14:26:45
无差异曲线方程是什么?
无差异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却是相同的.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符合这样一个要求: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
无差异曲线的概述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在香港译为等优曲线,在台湾译为无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参见右图),其斜率一般为负值,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



无差异曲线的坐标系的横纵坐标轴为两种商品的数量。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方程是什么呢?
   我们先介绍一个常见的效用曲线方程:Ux=-X(X-2A)/A2(2是幂),A为餍足量。
我们假设另一个效用曲线方程为Uy=-Y(Y-2B)/B2(2是幂),B为餍足量。
如果上述两个方程表示两种不同商品的效用曲线方程,那么无差异曲线方程是:Ux+Uy=C(C为定值,C小于等于2)。
将Ux=-X(X-2A)/A2(2是幂)与Uy=-Y(Y-2B)/B2(2是幂)代入可得:
(X-A)2(2是幂)/(2-C)A2(2是幂)+(Y-B)2(2是幂)/(2-C)B2(2是幂)=1
令:(2-C)A2(2是幂)=a2(2是幂),(2-C)B2(2是幂)=b2(2是幂)
可得:(X-A)2(2是幂)/a2(2是幂)+(Y-B)2(2是幂)/ b2(2是幂)=1
这是以点(A,B)为中心,以a为长轴b为短轴的椭圆方程。考虑到X小于等于A,Y小于等于B。无差异曲线只能取这部分。
无差异曲线在(0,0),(A,0),(A,B),(0,B)四个点组成的矩形内。
自(0,0)点开始,至(A,B)点终。
对无差异曲线方程微分可得:
dY/dX=-(X-A)b2(2是幂)/(Y-B)a2(2是幂)
这是所谓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
根据上式,边际替代率MRS为负值。
无差异曲线与需求曲线没有关系。由无差异曲线不能推出需求曲线。因为无差异曲线与价格没有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2-21 14:28:00
效用曲线方程是什么?
效用指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一定数量获得的满足程度。当满足程度为100%时,我们称此时对应的商品量为餍足量,消费者消费的商品数量到此为止。
我们以商品数量为横轴,效用为纵轴建立坐标系。
假设效用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那么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
我们设餍足量为S。则可以确认抛物线上三点坐标为(0,0),(S,1),(2S,0)。
(2S,0)坐标是假设抛物线是对称而得到的(理论上存在现实不存在)。
我们可以假设抛物线对应的二次函数为:U=aX2(2是幂)+bX(图像经过原点,c为0)。
可得以下等式:
1=aS2(2是幂)+bS
0=4aS2(2是幂)+2bS
解之:
a=-1/S2(2是幂)
b=2/S
则:
U=-X2(2是幂)/S2(2是幂)+2X/S=-X(X-2S)/S2(2是幂)
MU=-2X/S2(2是幂)+2/S=-2(X-S)/S2(2是幂)
根据边际效用公式,在边际效用为大于或等于0时,最大边际效用为2/S,最小边际效用为0。
注:效用函数图像是一段抛物线,边际效用函数图像为一段线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