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nie在2005-12-27 21:25:15的发言: 希望网友能够借用某一经济学理论予以严谨的解释。比如,既然这是一个坏制度,那么它为什么存在了这么久呢?
以下的话会有所跑题,若斑竹感觉跑的厉害,尽请扣分和罚款。^_^
该制度的好坏,不是很想分析,不是因为该制度不够坏,而是在于我还没想到一项单纯由该制度创造或衍生出来的坏处。我的意思是,楼上各位所说的种种坏处,假设该制度不存在就不存在了吗。我倒觉得恰恰是上述种种已然存在才让这项制度有了诞生的可能和借口。更想分析nie得上述说法。
1、假定该制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校声誉,此制度显然成效显著。刚刚在本论坛看到学校发表文章的排名。制度制订者在该制度安排下,基本不需要支付什么成本,就可以获得收益,自然没有改变此制度的激励动因,无论制度参与者的我们历数出多少坏处。
2、假定该制度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更为有效的提高似乎应该是改革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更能体现此目标的发表论文的制度安排似乎更应该是:就部分学科,鉴于其性质适度放宽政策。更能让学生写出好文章的似乎应该是让导师更多地承担一些引导职责。虽说,此后三种或其他制度安排,需要支付的成本比较大,但不是不可以做到,在当前。作为一个学者云集的场所,无论好坏,毕竟有好学者,他们真地看不到这项制度并不能十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嘛。我不是很相信。但,这显然是目标之一。那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这个目标?毕竟我们的老师也深受发表论文之苦。
3、假定该制度是为了证明学生的学术能力。向谁证明,谁需要我们的证明。如果是社会,毕业证和学位证不足以证明吗?毕竟最早开始执行这项制度的是一些好的学校。如果是学校,这就比较有意思了,毕业论文拿来做什么?如果学术水平不够,毕业论文不让通过不是足以了吗?发表了论文的,也有毕业论文不被通过的,不是吗?
除去1,如果2和3真的是这个制度的目的,是否意味着此项制度被选择是因为:不信任。社会不相信学校和学者,学校不相信教授、学者、社会和学生。因为社会不相信学校和学者,学位证和毕业证也就不再具备曾经的显示标示,社会可能也不相信期刊,但它如果必须选择一个指标作为信任体系呢,那么只能是学术期刊了。因为学校不相信教授、学者和社会,所以也就不相信真的让导师或学者负责,社会真的能通过声誉机制的发挥迫使教授和学者严格对待学生的毕业论文。因为学校和教授不相信学生,也就不相信如果不强迫我们发文章的话,我们真的能做到安忍不动如大地一般的读书、思考和学习了。在这一系列不信任的背景之下,掩藏的是,我国的学术集团中,没有能够让人信赖的道德和学术准则。最后,就只好选择期刊这个似乎硬性一点的东西了。同样,学校为了保证这个制度的合理性,都相应规定了级别,尽可能的减少劣等文章的出现。
不可否认的是,其他理由也是存在的。ren和龚瑞已经分析了,不再赘述。如果,真的就这个制度来说如何实现其确实能保证学生提高学术水平的话,我想,那就是增加一个指标:被引用次数。晕!所有的研究生包括我自己面对这个制度都会很想将我自己痛扁而后快。呵呵。
其被模仿和扩大,肯定不在于学生的学术水平真的被提高了。毕竟学术水平不是三年或四年的学习,不是两三篇论文可以证明和完成的。那么,在于什么呢。盲目跟随?还是社会中出现的其他具备正反馈或正激励的制度?比如本论坛中那个sci发表的排名。
一个制度如果被得以运行,讨论其好坏是必要的,分析其得以产生和运行的环境约束更是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制度单纯从经济学的成本和收益,单纯从制度目标和效果分析,可能是坏的制度,却依然被执行和选择着。那么,既然存在,如果合理,必然有其不为我们所知的或不曾想到的现实背景和约束,找到它们,才能改变低效率的制度,才是制度经济学的魅力所在,嗬嗬,个人观点,打住,否则跑题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