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laudon在2005-12-30 19:07:27的发言: 回到主题上来,不知“物以稀为贵”中的瓷器是稀缺还是稀少?按照你的说法应是稀缺。(是相对的)但这个“缺”是对需求而言的,假若没有需求,就不缺了,这个需求其实就是市场的趋同性。这只是对某个时期某个窑的产品而言。否则无人问津。“玉”也一样,与质地、光泽、纹理、造型相关联很大,需要市场的趋同性认同,而这种认同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趋同性是大众的需要集中于一类以至一件物品上。趋同性是需求的一种形态,更具体些。
趋同描述的是需要一方的性质,而稀缺则涵盖了需要与存量的比较。所以,我以为趋同不能等价于稀缺。
“物以稀为贵”,这句古语,如果我们准确把握了“稀”的内涵,即稀缺程度,个人以为已经把握了经济学的内核了。经济学的内容,工具意义上说,就是对这一假设或判断的证明过程,想告诉我们怎样“一稀就贵”。所谓市场机制就是一个“按稀分配”的机制。经济活动也就是发现稀缺、占有稀缺、以相对不稀缺之物转化为相对稀缺之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