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济活动的衰退、萧条必然会给国家与民众带来不可磨灭的损失和伤痛。然而为何经济周期从未间断的百家争鸣总是没有时代所需的有效定论?经济研究者该解决的主流经济周期理论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他们又该如何攻克防止经济衰退这一核心课题?敬请阅读第一经济智库作者原创系列文章——“新宏观周期论之三——众里寻他千百度”,深度剖析经济周期理论的时代症结与问题核心。
 
新宏观周期论将周期同样分为四大阶段,即复苏期、繁荣期、滞胀期、萧条期。与传统周期论不同的是,它的维度不是产量与时间,而是产量与物价,当然加上时间即为三维。
 
 





复苏期:物价低,产量低,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先进技术、管理,产生实物利润,同时对外出口获取经常项目顺差,产生货币利润,典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积累的4万亿美元,它增发外汇占款,促使基础货币增加,总需求增加,物价上涨,产出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本币升值,带来资本项目顺差,催生股市泡沫,引发通胀风险,而货币当局紧缩,泡沫破裂,物价下降,形成阶段拐点。
繁荣期:规模效应导致产出继续增加,物价下降,最终发展为大量商品过剩与严重通缩,ZF为保证就业,推出凯恩斯主义,典型为2008年的4万亿ZF投资,但也带来了挤出效应,导致资本脱实向虚,炒作楼市,形成资本品通胀与消费品通缩共存的结构性通胀,同时,累积了大量的房贷、车贷等债务,酝酿新的拐点。
滞胀期:ZF拉动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上游原材料行业严重过剩,于是率先减产涨价,在原材料涨价、高房价倒逼、累积债务等成本抬升与宏观投资必然发生货币性亏损的双重压力下,下游行业被动跟随减产涨价,结果全面减产,从而需求减少,再次发生过剩,进一步减产。生产生活的高成本同时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这迫使企业纷纷外迁,形成产业空洞化,表现为老牌市场国家衰落,新兴经济体崛起。该阶段会伴随主动的去债务与被动的去债务,前者如企业还债,后者如银行倒闭。而高涨的物价触发了货币当局的上限,再次形成拐点。
萧条期:货币紧缩导致楼市泡沫破裂,股市暴跌,明斯基时刻来临,而楼市股市的暴跌、产出的巨降、银行的规模倒闭反而达成了物价低、债务低、产出低的局面,为复苏提供了可能,此刻新技术得以应用,拐点形成,新的周期开启。
可见,滞胀在凯恩斯主义之前已经存在,比如美国的1893年、1914年、1917年,即滞胀不是凯恩斯主义带来的,但凯恩斯主义的挤出效应恶化了滞胀。
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实质是复苏与萧条的混合体,它无法描述繁荣与滞胀,因此,它只是半个周期。这就是弗里德曼对新古典综合的攻击点,其实,两派都有错误,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路径以偏概全,货币主义误以为滞胀是凯恩斯主义带来的。
新宏观周期论的阶段标准可以明确量化:
复苏期——物价上涨,产出增加,总需求增加;
繁荣期——物价下跌,产出增加,总需求基本不变;
滞胀期——物价上涨,产出减少,总需求基本不变;
萧条期——物价下跌,产出减少,总需求减少。
不但如此,复苏期与繁荣期的债务增加,即加杠杆期;滞胀与萧条的债务减少,即去杠杆期。
由此可以比较新古典、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与新宏观的不同点:
新古典只关注供给产量,忽视货币与需求;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重视货币与需求,但忽视债务;
新宏观既重视实物利润——供给产量,又重视货币利润——非债务的需求,即价值补偿。
主流经济学将经济定义为提高效率,实际还是局限于新古典的实物经济,因为效率即实物的产出与投入之比,而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它更强调效益,即货币的收入与成本之比。经济增长必须要保证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同步,效率与效益的统一,不能片面强调某一项。商品普遍过剩与严重通缩表达的是实物利润高与货币利润低,故需要价值补偿;但价值补偿并非简单地滥发货币,而是要转变债务货币发行,对储蓄进行价值补偿,引导其从债权、股权投资转向物权投资、智力成果投资。
周期四大阶段的核心在于拐点的形成,它既是经济研究的重点,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难点。
比如,当周期运行至复苏末期时,方向选择有三个:
 
Ⅰ滞胀——政策选择:不紧缩,任其发展,那么,生产速度跟不上通胀速度,企业反而减产,形成严重滞胀。
Ⅱ萧条——政策选择:紧缩过度,物价由涨转跌,压迫产出减少,形成萧条。
Ⅲ繁荣——政策选择:紧缩适度,物价由涨转跌,但规模效应出现,继续保持增产势头,形成繁荣。中国1988年反通胀的成功经验证实了这点,适度货币紧缩,着力增加供给可有效摆脱通胀。
可见,在周期尚未消除前,周期管理需要较高的局面判断与掌控能力,因为力度与时机把握不准,将导致截然不同的后果。
新宏观周期论的形成在于全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支持,认识论包括:
实物利润、货币利润;内生货币、外生货币;交换新视野;最终需求的转变;行业过剩与全面过剩;宏观投资必然发生货币性亏损;流动性短周期;债务长周期;周期两大根源——央行基础债务与商行衍生债务。
上述概念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详细论述,这里着重指出的是宏观投资必然发生货币性亏损这一核心论断,它的形成除了折旧误导之外,还有正反馈导致的资产价格高估使企业家产生误判,比如,随着房价的节节攀升,房地产老总会竭力加杠杆,居民会绞尽脑汁增加按揭贷款来囤积房产。
方法论包括:
实物循环、货币循环;
宏观货币流工具;
产业树模型;
消费投资分配公式;
周期公式,包括万能公式与第一公式;
资产泡沫模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二级市场累积的流通货币越多,资产泡沫越大,那么实体经济的流通货币就越少,资本脱实入虚越严重。
对储备需求解决方案的答疑:
央行购买公共产品送给社会,与ZF的社会福利开支,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一一区别很大。
央行购买面向社会,而非成为官员预算,它是真正的社会公有,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的第一步。公益资产的主体为社保,属于全社会。
ZF有执法权,可对其监督反之,如白拨给ZF,则难免监守自盗。
经济建设能交给社会的尽量交社会,ZF负责监管,减少官员的贪腐机会。
要培养、提高民众的公益意识,避免极端私有化、自我中心、原子化、冷漠化、反社会倾向,储备需求充分调动了私人资本的积极性为社会公益做贡献,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另外它找到了财富储藏仓库,而非吃光喝光,即最终需求单纯依赖消费需求无出路,消费需求是当期消费,储备需求是远期消费,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