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4275 10
2009-11-24
中国城市发展多喜欢用一些时髦的概念,但与打造国际一流城市之类的空泛口号相比,打造“低碳城市”多有了一些人文的关怀,除了经济建设,也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多地关联起来。因此,我十分鼓励中国能多发展一些低碳城市。但是低碳经济能否为建设低碳城市提供主够的动力,未来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会是怎样一种景象,会不会有花园城市或田园城市的出现,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别会不会消失,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zz]中国打造“低碳城市” 城市发展新概念被广为接受  
2009年10月12日 06:58: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低碳产业、低碳博物馆、绿色经济……从2008年初首次推出“低碳城市”试点至今,一项项节能减排的项目在我国各大城市启动。仅仅一年时间,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创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新布局。
    争相打造“低碳”名片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从试点到现在,“低碳城市”迅速受到各地热捧。珠海、杭州、贵阳、吉林、南昌、广元、赣州、无锡等多个城市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低碳城市”悄然变热。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社会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李宇军教授说:“低碳城市热现象说明这一城市发展的新概念被广为接受,同时也说明它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城市热现象绝不是地方政府的一腔热情,在建设中,原本碳排放量较大的地方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持低碳城市计划。
    在江西省赣州市,作为全市钨、稀土等行业的“领头羊”的虔东实业集团等17家“耗能大户”与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在2008年,这些耗能企业节能近11万吨标准煤,不仅减少碳排放量,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步伐越走越快,也越迈越大。
    目前,珠海和吉林两市已经申请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杭州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市”,并着手规划建设杭州低碳博物馆……
“低碳城市”实现双赢
    “低碳城市建设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李宇军说,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能够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以保定市为例,在河北省公布的2008年经济发展统计报告中,保定市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地方一般财政收入增速,双双第一次冲上河北第一的位置,其中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增速更是高达40%。在经济产业迅猛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不打折扣。2008年,保定“中国电谷”建设项目累计售出光伏产品与风电产品分别为500兆瓦和5089兆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64万吨。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也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低碳城市”任重道远
    “低碳城市”这个新鲜事物,目前继续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低碳经济区”或“再生能源经济区”等的大量兴建,也造成光伏、多晶硅等产业产能过剩。李宇军说:“低碳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变革的过程。”
    李宇军建议,建设“低碳城市”,应根据各自现有的城市特点,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城市特色的建设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不能急于求成。
    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是建设“低碳城市”的三大支撑力量。在这三个方面,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面临巨大挑战。“低碳产业经济总量比重低,不能支撑低碳城市的发展;低碳技术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低碳城市发展的需要;低碳消费社会氛围没有形成,制约低碳城市的健康发展。”李宇军说。 (南斌峰 杨若愚 郑 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4 13:33:37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需防“大跃进”现象  
2009年09月07日 08:14: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目前国内发展低碳城市、进行低碳试点的热情很高,都希望使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采访中有关专家和实际工作者认为,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要有科学的态度,目前必须走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道路,要防止“新瓶装旧酒”,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尚未形成
    目前,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但记者在采访中却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网上看到某个城市低碳城市建设开展得如何好,但实际采访却感觉到动作不大;到一些城市采访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受访官员介绍得却多是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成就。
    从采访了解的情况看,我国城市目前的低碳实践具有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目前城市决策者对“碳减排”背后的气候变化及能源安全的相关背景缺乏了解,缺乏对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对低碳城市的内涵、建设路径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没有准确和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
    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十分“时髦”,国内“低碳城市”的探索正是从发展新能源产业入手,进而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理念。采访中一些专家对部分新能源产业是否属于低碳产业提出质疑,如不少城市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有的专家认为对太阳能光伏电池应进行能耗分析,要计算硅材料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光伏电池的使用寿命期间的发电总量,才能正确判断其“低碳”的真伪。另外,很多替代能源的投资项目如煤制油、煤制醇醚、煤制气在制造出碳排放量低的能源产品过程中,也制造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有的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简单地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多上几个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这种认识是浅薄的,这样的“低碳城市”不宜作为推广试点。
    在专家的争论声中,国内许多城市“低碳”的决心正在坚定,探索的步伐越来越大。一些专家对各地城市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表示赞同,认为低碳经济并不是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领先,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各地城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做法应给予鼓励。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白效明说,我国进行低碳城市的示范是很有必要的,但一些城市是有名称却不给投入,完全是徒有虚名,对于这种跟风赶时髦的现象应给予批评。
低碳城市建设中需防几种不良倾向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谭洪卫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各地城市热衷于进行低碳经济示范或建立低碳城市是一件好事。但目前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按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防止一哄而上的“大跃进”现象。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防止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首先,国家倡导低碳城市建设,就会有不少地方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而这些项目往往是为了示范而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低碳城市建设中技术支撑很关键,任何节能减排技术都有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各地气候环境不同,所适用的技术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各地应注重挑选本地适用的项目和技术,逐步加以推广运用。
    其二,要防止为评级而“作秀”的做法,避免低碳城市建设的“指标化”。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但在民生领域评价体系的确立比较难,因为群众生活水平需要提高,同时也要杜绝浪费,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国家在从宏观层面制订相关标准时,要避免单纯指标化,避免简单确定“减排”指标,防止低碳城市建设指标化的现象发生。
    其三,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做法,充分认识城市低碳转型的艰巨性。就我国而言,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费的3倍多,各地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不会增加,大量新增城市人口对住房及城市公共设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需要消耗更多能源。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崔胜辉等专家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看,开发低碳能源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证,清洁生产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环节,循环利用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持续发展是建设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具体而言,作为城市管理建设者,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应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一、低碳城市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和低碳能源生产和利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加大了对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欲将其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级地方政府要着力解决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和推动新兴产业实现技术突破,提高产业竞争力,最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低碳能源在能源构成中的份额,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
    二、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要重新布局、规划新型的工业布局,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最终实现低碳生产、可持续增长的生产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平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的关系。
    三、实行可持续的城市低碳消费模式。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通过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发展绿色建筑、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低碳化转型,倡导人们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
    四、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目前在中欧战略合作框架下,能源与气候变化问题是合作重点,欧盟成员国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积极行动,承诺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低碳城市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和技术。(记者:殷耀 赵仁伟 齐海山 晏国政 郭远明 康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4 13:34:07
中国城市化应走“低碳城市”之路
2009-05-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城市化是中国必经的发展历程,但发达国家的教训以及全球面临的能源挑战,给出了中国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尝试把城市化进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会,走低碳城市之路。
城市化程度是经济由贫困向中等收入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准。目前,世界大约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即城市化率在20%~70%之间,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人均耗能和能源强度在同时期快速上涨。当城市化完成以后,产业结构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能源强度也随之下降,人均能源需求进入相对缓慢增长甚至平稳的阶段。
2007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6%左右,而钢材消费量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以上,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5%。上述事实切实说明,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近期中国的能源发展动态也表明能源消费在快速增长。2003到2008年间,各年能源消费总量以近双位数的速度增长,究其原因是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也说明城市化进程在加速。
城市化引起的大幅能源需求增长是能源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各国社会条件不同,经历的城市化进程会有所不同,但这一进程是每个发达和中等收入国家都经历过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说明,如果没有出现大的灾难性问题,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概还需要12年(到2020年)。愿意并且真正理解这一阶段的能源消费增长和能源消费刚性问题,是制定有效的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必要前提。
2008年,中国全国城市化率为46%,与中等收入国家61%、高收入国家78%相距甚远。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会提高整体能源消费水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特征是高耗能产业的迅速发展。预计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将在2020年左右告一段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到2020年,估计中国大约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相当于目前美国人口)。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5~4倍,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为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钢材和水泥,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即使技术进步有可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为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现代化的需要,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将经历一段刚性的高增长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国经济往往呈现出工业化的特征。劳动力逐渐从农村进入城市,呈现出明确的专业化分工特征。专业化生产意味着生产者不能为自己提供全面的商品和服务。专业化分工的转变促进了市场和交换行为。城市化进程通过集中各种生产要素以获取相应规模效益。城市化进程使大量人口从农村脱离,集中到城市。在工业化过程中,生产要素不断在城市进一步集中,这就是城市化进程。然而,现代工业分工需要将各种要素运输并集中在城市,完成生产后再将产品送至消费地。因此,需要为市场供需双方提供一个高效、便利的运输体系。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必然会呈现出一些发达国家曾出现过的能源需求特征。首先需要为新增城市人口提供足够的住房,对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城市绿化等公共设施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都需要消耗更多能源。
其次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收入水平提高,能源消费特征会发生转变,导致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后,将以电力替代煤炭、木材等传统能源,收入水平提高使人们更倾向于消费清洁、方便的电力。最为显著的是城市交通发展会导致更多化石燃料及电力消费。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随收入水平提高而快速增加,2007年轿车产量(480万辆)是2000年的近8倍。另外,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后,收入提高,特别是更具流动性的现金收入增加,因而购买力提高,刺激家用电器需求增加,意味着更高的人均能源消费,如果家电由国内生产,又会带动制造业的能源消耗增加。
与发达国家相同的是,中国必将经历城市化进程,这一进程具有高能源消费,高排放的特征;与发达国家不相同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稀缺等诸多全球化的挑战。尽管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短期中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然而考虑到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仍未完成,以及中国政府对经济的驾驭能力,估计经济还可以保持较高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将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
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中国不可能人为地减缓城市化进程,但是,可以把城市化进程作为节能减排的机会。在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环境政策下,能源消费显然会具有不同的特征。通过制定和执行积极的能源政策,可以使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提高、能源结构更为清洁。城市化进程也是一个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倡节能生活方式,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节能减排,实质上就是包含“低碳城市”的概念。作为一种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转变,意味着更清洁、更有效和尽可能低的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在“低碳城市”探索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城市”的内容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使低碳经济最低限度地影响经济增长,平衡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制定生态城市建设战略规划,推动地方政府、金融企业通过政策激励和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在城市中推广能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除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寻找机会,建设低碳城市的机会应当是中国的二、三级新兴城市,因为这些城市的机会更多。
在全球金融危机加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从低碳经济入手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作为刺激经济的一个手段。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投资已经明确了推动产业升级整合、提高能效和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则需要在危机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城市”与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基本一致。相信“低碳城市”的探索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定会有作为。
(林伯强,著名能源经济学家。1990年6月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金融、银行与金融、经济发展;1993年5月至2006年6月任亚洲开发银行东中亚部能源处主任;2006年6月至今任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4 13:54:13
等待对于生活质量意识的复苏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4 15:31:20
学习一下,关于低碳的东西挺多的,但是感觉没有很具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5 00:40:18
要避免片面的从拉动GDP的角度去考虑建设低碳城市。否则只能是事与愿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