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经常能听到长辈念叨起“富不过三代”的话,其实这并不是他们仇富,只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并以此提醒晚辈业精于勤的道理。
这句话的本意是讽刺暴发户家庭常出败家子孙的现象,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出处又是哪里呢?
与很多民间谚语、俗语一样,“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形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这句话最早源自《论语‧季氏》,是孔夫子的话: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
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素来重视周礼,他认为制礼作乐该是天子的特权,如果这一权力被士大夫或诸侯夺去,则天下不过三五代而有亡国之危。
为此他还举了个例子:
“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例子中的三桓,即鲁国的“三卿”: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这三家自鲁庄公时代一直把控鲁国朝政,世为鲁卿,王室的地位一直衰落,等到鲁宣公时期,实际掌权的就是季氏了。
此后的鲁成公、鲁襄公、鲁昭公,到鲁定公都没能掌握实权。所以在孔子说鲁国失去王权已经五代了。
而自鲁宣公死后,季文子驱逐东门氏,做正卿掌权以来,历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到孔子说这段话时,刚刚好是四代。
孔子就认为三桓之子孙的势力也会逐渐式微,不会再长久掌权。
而孔子高徒孟子则认为: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斩,就是断绝的意思。孟子的看法更直接,认为无论祖先留下怎样的家族传承,在五代之后基本都会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从二位先贤圣哲的话中,人们似乎窥见了家族传承的秘密,那就是前人留给后世的福荫,如果后人不加以珍惜和合理利用,这种富贵就很容易失去。
人们更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形成了一句完整的谚语:“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可见优良的道德精神和文化内涵,才是真正的传家之宝,正如林则徐所言:
“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无论子孙贤愚,如果只是将财富留给他们,无异于贻害于后代。
而纵观古今中外富贵之家,能够超越三代,甚至千百年而不衰的,他们传给儿孙的是都是安身立命的德行和赚钱的本领。
子孙们循着先人的路,兢兢业业,不断自强,才能造就和延续家族的辉煌。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