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559 0
2009-11-24
杨建文: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
作者:《中国投资》记者  发布时间:09/11/24  点击率:3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投资》杂志200911月号刊载《上海: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记者:袁宏明),记载了部门所所长杨建文研究员关于上海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些观点。现转述如下:
突破土地瓶颈
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工业增长影响很深。从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649.6亿元,比上年增长8.3%,增幅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200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49.77亿元,比上年下降28.9%。而整个2009年上半年,上海市工业增加值一直都是负数。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指出,上海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尤其是工业增长问题突出,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放缓。2008年以来上海市投资一直处于低位。对上海来说,并不缺乏资金,项目引进率也不算低,但这两个前提条件并没有转变成现实的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速度。
究其核心原因,杨建文认为,上海市发展受到的土地约束特别严峻。根据国务院对上海市工业和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到2010年,上海市已经把2020年的用地指标都透支完了。即使有再多的带资金项目,没有土地,还是不能落实。
上海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特大型城市。从长远看,土地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办法就是对土地使用进行“精打细算”。杨建文指出,原来工业开发区搞了很多,基本上是平面开发,大幅度提升工业土地容积率,就可以在有限土地资源上产出更多的工业产值,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带动。早在20078月发布的《上海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除有特殊工艺要求外,工业项目新建厂房容积率要达到0.8以上,都市型工业项目的标准厂房容积率要达到1.2以上。“十一五”期末,全市工业用地平均建筑容积率比现状提高20%左右;进一步提高工业布局集中度,市级以上工业区和六大产业基地的产出占全市工业产出的比例提高到70%左右。2008年末,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着手酝酿“扩大内需、促进投资的土地新政”,核心变化在于,上海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将从1提高到2,同时企业总部大楼用地也可以按工业地块招拍挂方式出让。
聚焦服务经济转型
向服务经济转型,是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心。作为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科技相对领先的区域,上海市产业结构是否体现出经济上的引领作用,在科技上的带头作用,关键就在于服务业。当前,上海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土地约束日趋紧张,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继续依托投资规模扩大和工业外延扩张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持久。面对新的形势,上海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城市动力与活力,就必须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将产业发展重点从工业转向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过去,上海市服务业比重偏低,长期徘徊在50%-60%之间。相比之下,2007年北京服务业比重已超过71%,香港服务业比重更是超过90%
杨建文告诉《中国投资》,目前上海市政府和学界已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十二五”期间,上海市要完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具体发展指标是“166”,也就是说,到“十二五”期末,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在整个经济中要超过60%,就业人口在整个就业结构中超过60%2008年上海市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上海制造业大幅走低,导致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服务业比重上升很快。
杨建文指出,这只是一个水落石出的短期现象,不能由此判定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我们所要求的60%比重,是在一个常态情况下的60%,而不是在一个特殊时期。对于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上海来说,60%应该是一个保底指标,完成难度不大”。上海发展服务经济必须从服务价值链的两端突破。一方面要从具有广泛就业带动作用的传统服务业突破,比如餐饮和娱乐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抢占制高点,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但不管是基础的传统服务业还是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就业人口来源可能都是“新上海人”。传统服务业的从业主体是外来农民工,而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引进优秀人才。一个疑问随之产生:上海本地人口的就业矛盾能否得到缓解?服务业吸纳60%就业人口的指标如何完成?
杨建文告诉《中国投资》,我国积极扩大内需,国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所提升。在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发展服务业不应仅仅强调生产性服务业,更重要的还有高端的消费性服务业。在上海市本轮产业结构调整中,这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服务业的影响,堪称“微妙”。2009年上半年,服务业吸收外资表现出较强抗跌性,成为上海市引资困境中的一抹亮色。上半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项目1295个,吸收合同外资50.5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市新批外资项目总数、合同外资总额的88.22%和75.83%,均高于去年同期。上海市政府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10月,上海市政府首次出台《服务贸易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对包括软件外包在内的服务贸易重点行业予以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文化教育、专业服务等行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绩效支持、认证补贴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培训补贴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上海制造业受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经历了“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发展调整中提升”3个阶段,汽车、电子信息、成套装备、船舶、钢铁和石化等产业在国内已占据重要地位。在制造业“存量”调整方面,上海市大力推进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其核心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上海正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人才荟萃之所,理应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国务院要求,2020年对上海是一个时间节点,届时上海“四大中心”和国际大都市都要建成。上海市还有10年时间,两个5年规划。杨建文认为,在“十二五”时期,上海市至少要完成任务过半,还要有所提前。“这个提前不仅是指总量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结构概念。上海市的产业结构转型,要体现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功能的转变和发展,还要跟全国发展和转型的需要相适应”。


来源:上海社科院部门所网站 发布时间 2009/11/1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