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4日 00:06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肩负着国家经济建设对煤炭需求的重要使命,长期以来为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
但长期以来,山西煤炭发展“多小散乱”的格局,制约着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其实不止山西,全国各地,有煤炭资源处就有大大小小的煤窑。煤炭,这个古已有之的产业,既可以用最先进的设备和生产方式生产,也可以用最落后最原始的方法采掘。世界各煤炭生产大国,都经历了由散乱到集中的漫长过程。
从长远看,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举措符合世界煤炭产业的大趋势,也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我国煤炭产业的现状来看,集中度非常低。据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总经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原院长王金华提供的资料,现在全国有2万多个小煤矿,生产着28亿吨的煤炭。而美国2008年的产量是10.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13亿吨原煤,而矿井总数是1458座。我国年产上千万吨的矿井全国有24座,山西仅有两座。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的1/4,大型矿井占的比重可谓微乎其微。所以说,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加大大型煤炭企业的建设力度,是大势所趋。
整顿山西煤炭产业的正面效应
第一,整合可以优化山西煤炭生产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煤炭发展“多小散乱”格局,一直是改革以来全国煤炭产业,尤其是山西煤炭产业的突出问题。上世纪90年代,山西省“有水快流”,为了促进煤炭生产发展,放开竞争,在招商引资的旗号下,聚集了大量民间资本,以至于山西煤老板与温州炒房团一样,成为一个令全国人民瞩目的特殊群体。
煤炭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大量资本涌入山西煤炭业,大大小小的开发商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开矿挖矿,采富矿,弃贫矿,“多小散乱”带来恶性竞争、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积重难返。山西煤炭产业非如此强力整合不可能彻底改变局面。毫无疑问,整顿可有效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带血的煤炭”一直是山西煤炭生产为社会广为诟病的问题,安全问题始终是悬在山西煤矿从业人员和各级政府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整合可以缓解矿难频发带来的威胁。虽然只要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无论大小,无论国有还是非国有,都有可能为最大化自己的利润而尽量减少安全方面的投资以降低成本,从而埋下矿难的隐患,加大灾难发生的概率,但毕竟大企业会比小企业更关注长期的发展,也更有经济实力在安全设施方面进行投资。并且由于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监管起来也比较容易。
相比之下,小企业更关注的是眼前利益,由于政策和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小企业行为通常比较短期化,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以尽快收回投资,在较短的期限内最大化自己的收益,他们一般是不大可能在安全方面进行大量投资的。因此一般而言,虽然大中小煤矿都会发生矿难,但小企业发生矿难的概率更大。所以,从理论上说,整合可以减少矿难的发生,因为整合的核心就是提高企业集中度,通过兼并联合,把小资本集中成大资本,小企业集中为大企业。
第三,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官员腐败的机会。在煤炭生产“多小散乱”的格局下,每一个小煤矿都是一块“唐僧肉”,对所有沾得上边沾不上边的各路神仙,企业都是要烧香打点的。监管成为了索贿受贿冠冕堂皇的借口,对腐败官员的治理陷入了法不责众的尴尬中。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并不是说对大企业的监管就不会产生腐败,而是大企业毕竟数量有限,管理也要规范得多,向大企业堂而皇之索贿的难度也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