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授去世之前留下遗言:“我们要出世界大师”。
钱老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犹如一枚针深深插入到了国人心中。许多人开始埋怨中国的教育制度,并且将矛头直逼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如此,开始戏言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差别:我们小学、初中、高中是奔跑着学,一到大学就开始忽悠着学,而美国是小学、初中、高中慢悠悠的学,到了大学就开始奔跑式的学。这一戏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我国教育的问题,但是,它并不是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的本质原因。
也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给学生和老师都设计了一套评价体系,不管是学生和老师都在为了完成这套评价体系而使尽各种解数,全然不为为师为学之道,而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指标而教和学。
关于中国教育的批评之声还有很多很多,这其中不乏一些切中要害的,可最本质的因素却没有被人看破。那么,什么才是导致中国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根本原因呢。
以为20多年的学习生涯的经历,本人认为,中国的教育问题最主要的是缺乏激励机制。人们何以为学、何以为教?我们教与学的动力在于什么,在于我们学的那个东西自己赶兴趣,或者说对自己真正有用武之处。然而,纵观我们的教学,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学生和老师,真正能够从自己的学习和教授过程中得到激励的很少很少。
我们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导师,但是到底什么才是兴趣呢。兴趣是一种在你干完某事后,能够得到一些激励,然后你从中得到了快乐和幸福,然后你就有了继续干这个事,并把自己精力倾注其中,努力将这个事干好,以期望得到更多的激励和快乐的过程。试想,我们小学的时候,老师叫你去擦黑板,你屁颠屁颠的跑过去干,还感到很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你擦完黑板后,通常老师都会表扬你,然后,对于擦黑板,我们总是兴高采烈的。同样,中小学的学习,对于我们这些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学习可能就是一种兴趣,因为,我们能够在每次考试后得到老师表扬,在每个期末都评上三好学生,并达到一个铅笔盒、一个本子、一个书包。然后,我们就在下一个学期,为了这些目标而努力学习,这就是一种基于激励机制上的兴趣。当然,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它们的兴趣并不在学习,因为它们得不到激励,然后就有了各种才艺等多条成才之路的出现,但是如果没有激励,我想,他们是断然不会去干那个事的。
其实,高中的学习,尽管是填充式的,灌压式的,但是对于成绩好的同学,它们都还是有兴趣的,因为它们还是得到了激励。
我们的教育可悲之处在那里,在于我们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是断层的,不仅表现在师资力量上的断层,更表现激励机制的断层上。我们的教育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那些能上一本的同学,在高中以前都是班里的姣姣者,并不断的获得了激励。一到大学,对于学习的激励只能给予那些成绩十分突出的同学,很多同学开始缺少了对于学习的激励,因为它们努力学习,还是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奖励,因此,他们开始放弃学习,开始沉溺于游戏,因而也就恶化了高校的学习氛围,同时对成绩好的学生而言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仅仅从一个“三好学生”的激励本身已经不足引起我们的兴趣了,在大学当然是荣誉和奖学金更为重要,但是对于众多的学生而言,中国教育资源的匮乏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不能给足够多的学生以一定的激励。
其实,不仅我们教育上存在这个问题,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激励不足的问题,那些满怀理想保护的同学为什么一个个的沦陷在堕落的怀抱中,基本都是这个问题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