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年轻化已经误入歧途
李俊
最近,国家行政学院学者许晓平日前撰文指出,近年来基层群体性事件增加,群众上访数量居高不下,与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减弱不无关联。同时,他认为,,“年龄层层递减”并不是执政者推行的政策目标,而是众多政策运行后导致的副产品。从进步的趋势来看,社会越来越走向能力社会,即选人用人以胜任力为标准,其他标准都将淡出。
领导干部年轻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文革”结束后,回到领导岗位的同志很多已经是花甲之年,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等问题非常突出。那个时候,陈云、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极力倡导干部的年轻化。其实,邓小平这种做法就是,希望一些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够得到提拔,打破年龄界限。因此,就是给少年英雄创造机会,而不是说越年轻就越有优势。实际上,就是要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打破各种条框,包括年龄的限制。只要是一个人才,具备了承担该职位的能力,哪怕很年轻,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干部年轻化的本质就是对人才的尊重,并非“低龄化”的竞赛。然而,一些地方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上,过分强调年龄限制,刻意追求“年轻化”,甚至搞“一刀切”。比如,35岁以上的不再提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40岁以上的基本不再进入县级党政班子。这种“一刀切”式的干部“年轻化”,给人们感觉就是充满青春的领导班子,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源一种极度浪费。如果一个非常能力的人,仅仅是年龄问题,就剥夺他为社会创造财富机会,那是百害无一益。确实,有些人虽然还相当年轻,但是就具备了卓越的能力,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种年轻人,就应该给他创造机会,提拔他、重用他。干部年轻化就是要突破年龄思维,不要在年龄资格上做文章,而剥夺年轻人的机会。然而,干部年轻化始终没有走出年龄思维,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片面强调年轻化的后果就是,让一些工作能力强但年龄大的干部过早离开重要岗位,这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干部年轻化,无形之中就是把年龄放大。对此,有一个网友认为,“无论选择干部还是选择其他人才,不能以年龄、性别、出身等为标准,而是以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能胜任为唯一条件,人为的选那些只是年轻,没有能力的人,从而剥夺了相对年龄较大者也同样有能力的人的权力。”因此,我们要给这些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公平公开竞争,以能力、专业知识为标准,谁有能力谁上,而不是拿年龄问题出来做文章。
有些地方,由于积极实现干部年轻化,造成一些年龄相对大,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和良好口碑的干部在竞争中退出。如今的干部年轻化,背离了邓小平的初衷,实际上已经误入歧途。因此,领导干部岗位应该围绕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来设置条件,而不是设置年龄限制条件。
2009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