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资本的收益最大化决定了股票价格的贵贱
于德浩
2018.3.20
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整体决定局部,或者说局部的变动是为了导向整体最优。应用于投资学,就是全体资本的总收益一定趋向于最大化,而股票价格的变化就是为了引导总资本在各个局部的分布更合理。
举例,现在有200人,每人持有100万资本,共计2亿元。投资标的只有两种,一是100万股股票,每年总计分红500万元;二是100万张债券,每年支付总利息500万元。
整体最优化方案就是,其中100人,每人投资100万元,购买价值100元/股的股票;另外100人,每人投资100万元,购买价值100元/张的债券。这样,整体资本2亿元,每年的总收益最大就是1000万元,年收益率为5%。
如果,股票的投资是1.2亿,那么多余的投资也无法产生更多的分红,还是500万元;而剩余的0.8亿投资于债券,则只能产生400万元利息。所以,这个非平衡态的总收益就是900万元,比理想的最大化收益1000万要小。同理,如果过多投资于债券,也不行。
当1.2亿元投资于股票时,为了把多余的0.2亿元引导回债券,那么局部的看,股票价格就会高于价值100元,比方说价格变为130元,使得预期收益率从5%降低为3.8%。而同时债券的价格会低于价值100元,可能变为90元,使得预期收益率从5%升高为5.6%。对于部分局部的理性投资者,就会卖掉价格高估的股票而调换成价格低估的债券。资金一旦导流到债券上,股票与债券的价格就会慢慢回归收敛到理想的均衡价值100元。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及价格回归收敛于价值的具体路径总是飘忽不定及矫枉过正的。比方说,当股价超过100元,可能一直上窜到200元才开始回归均值,而不是从130元就立马回头;而且,一般还会从200元下跌至70元才止跌,而不是在跌至期望值100元就立定站稳。
统计的看,股票价格一般大多时间会在80-130元附近徘徊,而正好等于100元则很少。不过笼统的说,股票价格在大部分时段还是近似等于价值100元的。股票价格过度高估及过度低估还是占比很小的。
对于成熟市场的的“慢牛快熊”路径。比方说,股票价值在十年时间,从10元升值为15元。股票价格会用9年的时间从7元爬升至最高28元,然后用1年的时间从28元下跌至13元,回归于十年后的价值15元下方。也就是,在十年中,大约前八年股票的价格和价值还是大体吻合的,只是略微高估一点;而只有最后两年,属于股价的过度高估时段。
对于新兴市场的“快牛慢熊”路径。股票价格会从7元拔地而起,用前两年的时间陡升至42元,然后用半年的时间暴跌至20元;再用剩余七年半的时间,从20元慢慢阴跌至12元,还是回归于十年后价值15元之下。这里不同的是,股价高估的时间段是一个在后一个在前;而相同的是,都是80%的时间段里,价值与价格基本一致。所以说,指数化投资,不择时的随便买入,大约80%的概率是不会买贵的。
当然,也会有第三种路径或其他路径。比方说,从7元上涨至15元,然后又跌回8元,继续反弹上涨至20元以上……。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的股票周期大约就是这个样子。50ETF从2014.3月的最低1.4元快速上涨到2015.4的极大值3.3元;随后半年下跌至2016.1月极小值1.9元;然后又反弹两年的时间,至现在2018.3月的2.9元附近。
实际上,这个长周期的50ETF股价的期望值大约估计就在3.3元附近。而上一个2007年牛市长周期的期望值大约在不复权的2.0元左右。因此,现在的股价2.9元,从价值投资及长期投资来看,还是低估的,我们现在买入是可以期待矫枉过正的6元以上价格出现的。当然时间不确定,可能是一年后,也可能是三年后。
对于股票价格的涨跌,人们是很难预测的,或者说根本上就是无法预测的。比方说,股价在130元,是比价值100元高估了,但股价半年后是要上涨到150元还是掉头下跌到110元,这个是近乎随机的。
而对于股票价格的贵贱,人们还是很容易判断的。有两种简单的方法,一是历史价格的比较,二是股票当前市盈率的高低。比方说,现在的50ETF价格2.9元,是贵还是贱呢?当然是很便宜了。从历史价格来看,十年前股价曾经最高达到4.6元,最低1.3元,曾经大约6年的时间在2.0元徘徊;最近2015年的价格大幅下跌也在1.9元止步。所以说,当前的2.9元股价算是贱的,值得买入持有。再从市盈率看,目前上证50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大约13倍,而代表个股招商银行的市盈率才10倍,要低于格雷厄姆的16倍市盈率股票投资安全边际。所以,从市盈率指标来看,现在的2.9元股价也是贱的。
价值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提出的16倍市盈率安全边际是怎么来的呢?一般来说,债券投资的收益率是5%,与股票相比属于无风险收益率;所以,股票的期望值收益率应该在6%,要略高于5%才合理。因此,年收益率6%的倒数就是市盈率16倍,这就是股票投资的安全边际。
一般我们可以理解为,股票价格大约会在市盈率10-30倍附近震荡,所以说,比较激进的投资策略就是,等市盈率超过30倍,我才卖出;在低于16倍时,我就买入。而格雷厄姆的保守投资策略就是,寻找10倍市盈率的低估值股票,当市盈率超过16倍时就卖出,然后再找寻下一个被低估的股票。
在投资实践中,低市盈率的股票指数往往意味着股价被低估,是买入的好时机。但是,对于个股来言,市盈率却不是一个太好用的指标。因为,个股的变化因素太多。比方说,对于资本规模很小的成长股,市盈率往往什么都代表不了。有可能现在盈利丰厚,但几年后突然就破产了;也许,现在盈利很弱,但几年后突然业绩爆发了。所以,真正能挑出优秀的个股,对于投资人来说,难度是很大的。
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要想战胜市场指数,是必须要精益求精的挑选对优秀的个股。在这方面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彼得林奇,就是他一直持股,但不断的调换为价值被低估或成长潜力很大的股票,竟然坚持了十几年,年均收益率是市场指数的两倍,很了不起。
最后,我要重申一下,股价贵贱才是市场给出的资金导流信号,而不是股价的涨跌趋势。这个人们往往给弄反了。比方说,股票的价值是100元,不论股价是130元还是150元,市场都在忠告理性的投资者股票价格已经高估了,要卖出变现才对。而人们若看到从130元上涨到150元,就以为是股价继续高涨的趋势信号,趋之若鹜的继续买进博傻。
按照巴菲特的说法,如果苹果的价格从3元上涨到6元,人们就理智的少吃点苹果,因为变贵了嘛。可是,轮到股票这种商品,人们就不理智了,越贵越买,这明显有悖常理啊。
从整体布局来看,资本配置是非常好的投资策略。这就是一种分形方法,把个人的总资产类比为全世界的总资产。比方说,文章一开始就提到,大约一半的资金投资股票,一半的资金投资债券,是一种最优化的整体资本分配。
所以说,照猫画虎。假如,你有200万资本,你就100万元买股票指数,100万元买债券基金。当股票市值变为200万元时,你就卖出50万的股票,换成50万的债券,同样还是维持150:150的1:1比例。假如,股票市值从100万下跌为50万,那就把25万的债券调换成股票,也是维持75:75的比例。
不过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会头脑发热,做法刚好相反。当股票市值从100万变为200万时,赶紧把100万的银行定期存款取出来,继续买成股票,妄图资产再翻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