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167 0
2009-11-27
有消息说中国现在的外贸出现负长甚至达到两位数的百分比,很多人为此着急,因为这会导致外向型企业大面积停工歇业,从而大面积工人和民工失业,产生连锁放大效应,从而加剧经济萧条。我认为,从幸福学的角度看,外贸负增长未必不是好事。理由如下:
     第一,暂时的民工回乡,是民工难得的休息机会和亲人团聚的机会。
     第二,迫使政府去扩大内需--或者投资或者消费,但是投资会扩大产品过剩,因此根本在扩大国内消费;国内消费的根本在国民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这样外在压力逼使政府改变收入再分配政策,因而缩小收入差距。
     第三,纵观中国产品出口结构,真正属于民族企业的产品或者是资源消耗型如钢管或者是苦力密集型如玩具,而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又主要来自外商投资企业这种“技术内循环”企业--这种企业对国内民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产生的挤出效应大于溢出效应。因此,外贸出口的压力既有力于苦力的松弛也有利于民族“高科技”企业腾出人才空间。此时,政府乘机扶持民族高科技企业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同时将苦力密集型企业转向为自己服务的企业(下面会提到),少一些资源消耗型出口也有利于资源的长期利用。中国主动限制铝土、焦炭、萤石、镁、锰、金属硅、碳化硅、黄磷和锌共九种原材料的出口就是正确的做法,不能盲目的认为出口增长都是好的。
     第四,乘此民工和工人失业机会,政府加大劳动力的培训和教育投入,不仅能为产业升级提供后备军,也能为他们增强自信和幸福感。政府不要盲目的将政府的钱(如上万亿的外汇储备)仅仅变成外汇,或者过度用于路、桥、码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如果没有本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好的基础设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五,能耗型和环境不友好的增长放慢一点不是可怕的事情,反而可能是好事情。中国人只要抓住粮食这个纲(少做些汽车未必不好),就会纲举目张。有了丰富的农产品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中国人就可以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有丰富的时间和劳力来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从而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劳力素质,就会真正走上“两型”社会。
     第六,政府如果乘此机会将劳动力等资源转移到有利于丰富农产品和改善教育设施、文化设施等方面,转移到加强老年人服务、加强弱势群体的帮助、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农村医疗服务等方面。眼前的GDP增长放慢就会成为增长国民幸福的机会。
      综上所述,政府不要老缠着刺激出口这个不易解决的“结”。如果主要精力用在老纠缠这个问题上,很可能只会有利于少数依靠民工苦力换外汇的“既得利益者”。政府应该改变思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