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下午,一场主题为“学术与人生”的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万众楼教室举行。周其仁教授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研究生同学围坐一起,共同畅谈学术与人生。座谈会一开始,周教授就风趣地说,如果他是学生,看到这样题目的讲座肯定不会参加,因为人生都是自己的,自己的路就要自己去走和体会,别人的经验代替不了。而这也正蕴含了他此次讲座的主题思想:要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坚持自我,做到最好。
周教授引用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致辞中表达的观点:人生就是“connecting the dots”的过程,通过一个个的关键“点”将自己的人生系联起来。乔布斯由于经济困难选择退学,却没想到这是第一个他自主选择的“点”。乔布斯退学后在学校旁听学习,完全凭着兴趣修读 “英文书写”这门课,当时他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点”,直到这门课的知识在他创业时需要界面设计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事业起步之后,被苹果公司董事会辞退和再次聘用的经历,恰恰成为推动乔布斯推陈出新,带领苹果公司再登高峰的动力。所以乔布斯说:人生就是一个个的点组成的图案,只有回首来时路才能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在路的开始谁都不能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正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做出完美的设计是不可能的。周教授用古语“人算不如天算”一语道破。他说:“手上的事情最重要,只要做好了总会跟下一个点连接上。”因而同学们不要“过分谋划”,功利的谋划不仅会限制视野,更会分散大量精力,甚至引起紧张浮躁的情绪,使得不能把握好面前的机会。随后,周教授讲述了这一人生哲学如何使他人生中的“点”连接:下乡插队时,身旁很多人通过非常规途径设法返城读书,而他泰然处之,培养此后一直受益的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高考恢复后,他考入人大经济系。当很多人为毕业分配而费尽心思时,他却到北大旁听前沿的西方经济学讲座,带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农村经济的实地调查和研究之中。一份农村问题的调查报告为他带来了到社科院和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工作的机会。1989年他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到美国学习英语。在美期间,又是因为之前的关于中国农村的调研工作而受D. Gale Johnson等教授的赏识,得到在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和访学的机会。在集中精力学习和研究了几年之后,接到CCER的工作邀请,回国工作至今。
周教授一再说:“要听从自己的兴趣,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要做到最好。”正是追随着内心对研究农村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对改革农村问题的一份责任感,他人生中的“点”偶然地,又必然地连接起来。他建议同学们:“一是要培养兴趣,听从自己的兴趣;二是要着眼当前,不要放弃手上的事情,轻重缓急分清楚。”同学们都在思考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位置,而其实这些位置也在寻找适合它们的人。每个人都有学历、成绩、证书,用人单位靠识别“signal”来分辨个人的能力。而这些“signal”常常就是通过把握自己面前的可控的“点”而创造的。很多同学过分关注尚未得到的东西而漠视了手边的机会,或者一边做一边思考这些努力怎么样让别人了解到,其实,有价值的东西,总会有人发现。即使努力没有被人看见,也会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素质,终将受用。谈到兴趣的培养,周教授建议大家在,大学求学期间要把自己喜欢的方向找到,而且越早越好。做好非常喜欢的事情,甚至是可以把人生投入到其中的事情,就是竞争力的所在。投入其中的时候,还要掌握好轻重,在自己没有想法时要不断吸收,但是如果有机会凝结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去做,因为重点永远是你自己的产出。
在讨论环节,很多同学就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与老师同学们展开交流。。有同学提问,在学习和研究中,除了内在的兴趣,是不是还需要外在激励。周教授回答说,外在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但内在更为重要。现在学校里面信息很多,你们对什么敏感,是有内在倾向性的,倾向性就是选择能力。也有同学提到研究生高年级后目标反而不明确。周教授解释道,进入高年级意味着从听从设定的状态转向自我选择。较之低年级的input,高年级则是关键的product,要将过去学习中积累的对外界的观点展示出来。这个阶段需要调整,找到不只属于一门课的目标,而是以学位论文为阶段标志的方向性的目标,这个告别了标准化学习阶段是更激动人心的。
在热烈的氛围中,讨论会伴着燕园的暮色而结束,而同学们则带着一份新的人生感悟和收获,向下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