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07 3
2009-11-29
2009年11月29日 03:17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中央政府宣布了中国2020年碳强度降低的目标后,由于实现难度很大,学者提醒公众不要对此“飘飘然”。
  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在社科文献出版社《郜若素气候变化报告》中文版发行式上作上述表示。本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降低40%至45%。
  该报告是澳大利亚经济学家郜若素受该国总理陆克文委托实施的项目。
  实现目标会对消费产生影响

  潘家华认为,对于中国而言,承诺35%是可行的,如果要到40%-45%也是可能的,但是要严格的执行巴厘路线图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联手应对气候变化,在资金和技术上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实质性的援助,这是一种条件承诺。但中国作出的是一个无条件承诺,“这个目标有点偏高。”
  潘家华分析了要实现目标的几个途径,比如降低发展速度,但会延缓中国的发展进程,此外可以降低化石能源比重,不过非化石能源的成本是现在化石能源成本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且满足不了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中需要的能源。
  实现目标还会对消费产生一些影响,住房、交通等高能耗的行业都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对公众生活品质的提高有些影响。
  碳减排40% 对中国挑战非常大 
  潘家华认为,中国提这个目标在国际上体现负责任的形象,也是对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但对中国自己来说确实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中国的承诺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潘家华分析,现在美国、欧洲作了很多计算,认为中国这个承诺并不够,而是中国正常发展的一种情景,那么他们很可能会进一步抬高要价。
  而发达国家可能会要求中国把这个自愿承诺写进国际协定,那就改变了协定的性质,会推翻巴厘路线图等框架,这正是美国所希望的。
 
  据新华社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28日在北京表示,中国政府制定了宏伟的减排新目标,向世界各国发出积极信号,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进程。
  克拉克在结束访华前举行的记者会上说:“在哥本哈根会议即将举行之际,中国宣布这样一个重大决定,不仅对中国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会大大推动气候变化会议进程。”
  中国26日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记者杨华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1-29 13:00:45
本人对中国宣布的减排指标的细节不了解,但40-45%的数字目标看来确实较高。
中国这一举动,虽表明了作为排放大国之一的负责人的行为,姿态很高,但同时无疑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压力。
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政府说了就会执行的,而其他很多国家都需要议会批准才能生效。而议会的辩论和投票,既有政治的一面,也有议员们考虑民众的意见的影响的一面,所谓的民主体系。
当然,像文中提到的,不知这样的高指标对歌本海根会议谈判的影响会如何,以及届时有些国家可能要求中国进一步提高指标的压力。
想问一点,这个指标是定义在不变价格还是现价的GDP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9 13:12:00
喊一下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29 13:21:06
说实话,感觉中国这个指标的提法很可笑。
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宣布,其实对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很不利,貌似中国人最喜欢做这种事情,就是好大喜功,盲目认为这个指标很容易实现,实际上,如果一旦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制订了相关的约束规范,就必须按照规则办事,那么,过高的指标,很可能对中国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随后,很可能是中国在碳市场上处于一种很被动的地位,因为没有资金、技术,还要这么高的减排压力,最后很可能是花更多的代价完成任务,而这个过程中,财富就无疑外流,中国再次处于一种被剥削的地位。
所以,不知道中国政府怎么想的,很匪夷所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