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 商品的两个因素 这一节中,前面大部分都说只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可是,到了最后,他又说“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是在用产品有用的程度来决定劳动的价值。 他前后“自相矛盾”。
所以,你绝对不可能绕出来。
马克思说的价值,就是劳动,说的价值量,就是劳动量。
并且,不言而喻的是,这是有用的劳动,不是无用的劳动。
无用的劳动,例如比划着拔草,一根草都不拔。例如动用大批量的木材和工具,制造出了一堆的柴火,说这就是家具。
那么,有用的劳动,制造出有用产品的劳动,那仍旧是劳动。
那么不能说,制造出有用产品的劳动,劳动量的大小多少,那就在于有用性。
譬如,小撒这个人有用,是有用的1个人,那么,不能说,这个人的人性,在于有用性,越是有用,他就越是人了。
他如果有一点用,他就是一点的人,像细菌那么点,像蚊子那么大,都有老鼠胚胎那么大点了。
他如果有大用,他就是大人,就更加是人了,是80%的人。
他如果特别有用,他就不是1个人,他就是俩人。
当劳动的有用性=0,此时,这可以看成非劳动,不是劳动。那么,自然没有劳动之劳动量,即价值量了。
当劳动的有用性=1,此时,这就是劳动,而劳动的大小多少,那就看劳动的人员和钟表时间。
一个人偶然捡拾到一粒顶尖钻石,这个钻石很有用,也很贵重,
那么,其劳动量即价值量,却非常小。就是偶然的一捡拾,而已。价值量即劳动量非常小。
说劳动的产品,如果没有用,则说明这个劳动,那就不是劳动,是作废的劳动,报废的劳动,
这并不等于说,产品的有用,决定了制造出产品的那个劳动。
这只是决定了是否纳入统计范围之中。
譬如,花费1小时制作了馒头,还真的是馒头,那么,就把这1个小时的劳动,纳入到“制作馒头之劳动”这个统计范围里面。
反之,花费1小时去制作馒头,结果全糊锅了,全烂糊,都不是馒头了,那么,这1小时,就不纳入“制作馒头之劳动”。
有的人,1小时制作的馒头,又多,又好,又贵,
那么,这当然要纳入“制作馒头之劳动”这个统计范围的当中,
但是,纳入了之后,具体统计的时候,并不看馒头的好坏多少了,而是看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总之,始终要记住,马克思说的价值量,那就是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出商品的那个劳动量。
商品的使用价值啊,很大,还很多,那么,其价值量即劳动量,该多少,那就是多少。
小撒这货,一方面无知,弱智,痴迷不悟,另一方面下贱,下作,卑鄙,无耻,瞪大了小眼,面对着白纸黑字,是绝不认账的,一会儿装哑巴,聋子,小瞎子,视而不见,一会儿闭着眼喊叫,来来回回念叨老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