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认识到危机的原因在于需求不足。有一个人买不起电视生产厂家就会少市场一台;有一个人买不起汽车就会少生产一辆汽车。只有不断提高最底层消费者的购买力才能使消费市场最大化。
在危机中凯恩斯主张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岗位,罗斯福新政也实践了这一理论,对危机的缓解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的4万亿投资也有三分之一用于大工程建设。首先这4万亿必须来自税收而不是凭空印出来,即便来自税收与过去相比也会形成通胀,这就好比开闸放水是会形成洪峰的。再次这4万亿应主要来自企业的富裕阶层,而不是教师等工薪阶层。第三这四万亿的去向问题。不应该让政府拿去搞建设,这样就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历史证明一旦失误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不应该针对某一集体(比如公务员、教师)提高工资,这会使人们趋之若鹜,不是市场经济。既然这4万亿是为了扩大需求,就应该无偿、平均的发给每个人,通过提高购买力来让需求知道生产。如果这一政策能够实施,那么交换不再是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还有个问题不可忽视。二战后,根据凯恩斯主义,西方出现了一些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为什么有的国家却因财政赤字、国库空虚而倒闭?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只注重提高需求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消费能力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生产力也不一定随着消费能力的提高而发展。是什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微观举个例子说一下:一个工厂有两个工人,每人月工资1000,后来有一种机器可以取代这两个人的工作,让这两人去做其它工作(假设其它工作的工资也是1000),可是这个机器的消耗是每月2100,那么这个机器会不会被使用?如果使用了这个工厂会损失100,社会生产会增加4000-2100=1900。机器做为生产工具,发达的机械能够提高生产力。在私有制社会,机械的使用条件是,对资本家来说收益大于消耗;在公有制社会机械的使用条件应该是,对社会整体来说收益大于消耗。充足的待业劳动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巨大潜力 所以政府在扩大消费的同时,还应该提出一些提高生产力的措施,比如,鼓励使用发达的机械;对员工多的企业征高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