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推荐”能走多远?
李俊
11月30日,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公布了初审合格的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学生名单。开始为期5天的公示。从推荐结果来看,基本都是以分数论英雄,但是一些所谓的偏才和怪才依然被拒绝门外。
“校长推荐”制度,我是非常肯定这种形式。然而,北大推出的“校长推荐”制度,并没有打破应试教育的这种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推荐制度只是换汤不换药,能成功吗?这些被推荐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即使没有了推荐,考上北大的问题也不大。这种推荐制度就让我想起一种现象,就是马太效应。一些边远地区的中学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是这些校长没有资格推荐他们。因此,他们就可能在站一条不公平起跑线进行竞争,这绝对不是一种好现象。
本来,这种推荐制度应该那些所谓的偏才和怪才机会,但是从推荐结果来看,他们依然无情被拒绝了。这种推荐制度并没有给偏科生带来福音,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中学校长没有推荐一些所谓的偏才和怪才,并不是不想推荐这些特殊人才,而是这种制度约束下,很难突破冰点。如果中学校长推荐一些偏科生,即使获得30分降分,到时还是考不上北大。这样的话,不仅名额浪费,并且还有这些中学校长面子的问题。因此,可以想象一下,有几个中学校长敢推荐偏科的?
要是北大能够做出大胆承诺,如果中学校长能够把像钱钟书、吴晗等特殊人才推荐给北大,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对他们进行破格录取。实际上,北大并没有做出这种举动,中学校长推荐特殊人才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并缺少一些特殊人才,只是这种制度下,他们失去一片舞台。大学教育意义并不是培养考试能力,而是培养人才。考试分数只是对人才一种考核方式,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如实反映个人的能力。
中学校长推荐学生上大学,在国外非常普遍。北大做法并没有任何创新之处,只是把国外一种常规的东西引进来。中学校长推荐是一种好东西制度,但是无法打破以分数论英雄思维,就注定无法走得远。这种推荐制度,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公平现象。正如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所说的,“我一向反对少数几个人享受免试,因为优秀学生减分或免试,成绩平平的还参加高考,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平。”
虽然无法否认“校长推荐”的意义,但是把特殊人才拒绝门外的改革,就很难能走得远。这种推荐可能就成为优秀学生加分一种途径,等于给他们买了一道保险。这种做法,对一些没有获得推荐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2009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