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14 8
2009-12-02
社评:中国产能过剩堪忧 英国《金融时报》  2009-11-30

界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中国还没有变。中国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做出的回应,看似极为成功。但这是一个假象。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资支出,这将带来更大的产能过剩。高储蓄、高投资的中国经济,对中国人民来说代价高昂,对世界也具有破坏稳定的影响。早就应该推行彻底的改革。
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在一份令人不安的新报告中,指出了六个行业的挑战:2009年铝业的产能利用率预计为67%;风力发电业为70%;炼钢业为72%;水泥业为78%;化工业为80%;炼油业为85%。然而,庞大的额外产能仍在建设中。

产能过剩的规模令人瞠目。2008年底,中国炼钢业产能为6.6亿吨,而需求为4.7亿吨。其差额大致相当于欧盟的总产出。但前述报告指出,“目前中国还在建设5800万吨的新产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如此荒唐的支出推动,是一种浪费(而非经济福祉)的表现。

外国生产商担心,中国经济的富余产能不断增长,给他们的市场带来冲击。但这还不只是特定行业的问题,而是一个具有更广泛影响的问题。中国已变得依赖于一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用投资“治愈”今年的产能过剩,结果增加了明年的产能过剩。

根据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政府对家庭收入征税,支持企业利润。如今,企业占中国庞大储蓄额的一半以上。由于消费的增长速度往往低于GDP增速,过剩产能只能通过更多的投资或出口得到利用。今年,经济危机使出口变得不可能。但中国亟需再度扩大出口。结果很可能是一场贸易体系内的危机。

中国的贸易伙伴不得不与这一崛起中的巨人保持接触。他们必须解释,他们不能(也不会)吸收中国严重扭曲的发展模式正在产生的过剩产能。但他们还可以指出,这种发展模式也损害了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国必须把收入从企业向家庭转移,把支出从投资向消费转移。实现这两大转移,需要推行大规模的结构改革。这种改革必须从现在就开始。事实上,现在可能已经太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2-2 00:51:47
T中文网编辑,

贵网站昨日发表了社评《中国产能过剩堪忧》,遗憾的是,作为该文依据的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报告,存在事实性错误。因此,你们有关中国经济政策“结果很可能是一场贸易体系内的危机”的结论,显得有些危言耸听。

上述报告的基础是所谓的“美国储蓄率上升”与中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冲突。储蓄率上升被认为是美国贸易赤字下降的原因。事实上,美国根本没有出现“储蓄率上升”。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的储蓄已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7%下降到了10.4%。

在任何国家,包括中国,要指出个别产能过剩或产能不足的行业都不是一件难事。这种统计度量意味着必然会有低于或高出平均水平的情况出现。
因此,只是引用几个特殊例子(就像上述报告所做的那样),并不能得出中国经济普遍“产能过剩”的结论。同样的错误也适用于个别行业。以中国化工业为例,该报告指出,中国化工业50%的产品处于供需平衡状态,30%的产品供不应求,20%的产品供大于求——这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状况。

至于真正的产能过剩,中国政府非常明确地表示了理顺产能结构的必要性。那些见证了美欧钢铁或汽车业发展的人就很熟悉这样的过程。至于对中国“高储蓄、高投资经济”的批评,现代计量经济学——比如戴尔•乔根生(Dale Jorgenson)教授的工作(它促成了官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方法的修正)——清楚地表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投资。因此,高投资水平是经济迅速增长的先决条件,而高投资需要高储蓄来提供资金。亚洲已经证明了,这样的模式能够获得高于美国的人均GDP——正如新加坡所见证的那样。

至于潜在的“贸易体系内的危机”一说,就欧洲而言尤其不合适。从去年8月至今年8月,以3个月移动平均值计算,欧盟已经从26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变成了1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显示贸易紧张局势实在减轻,而非加剧。

约翰•罗思义

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 00:53:53
tonale 来自广东省

我不赞成你的观点,引用权威并不能证明什么,更何况在经济学领域一直是百花争鸣的混战年代。

经济学最基本也被认为是公理的唯一理论是供需理论,经济学的诞生也源自于人们对市场的思索,对于买卖关系的思索,进而产生了很多的分支。

投资之所以能拉动经济发展,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有充分的需求。片面地进行低水平重复投资,生产出超过真实需求的产品,最终导致的结果只有两个:1,产品价格下降;2,滞销。

其实观察中国最近1年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和CPI指数(中国的CPI指数构成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消费品和农产品)就能发现,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利润一直处于下滑状况,而最近发改委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也证明了国家高层对于产能过剩的担忧(包括钢铁,太阳能,造船等多个领域),仅举化工市场现状是不全面的。

事实上,中国目前仍然在很多产业能维系基本供需平衡的状况,很大程度上仍然依托于宽松的信贷政策和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执行,但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最终的结果是将市场下滑的风险转移到金融体系,进而成为政府负担。

但政府究竟能不能承担这种重量,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之所以能维系相对较低的预算赤字,归根到底是已经逃避了绝大部分的社会责任,包括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福利,以及教育等长远投资,这部分再减少的弹性已经基本没有,甚至可以断言,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为了维系社会的稳定,该部分支出会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如果真的纵容生产过剩的发生,最终的结果是什么的?我个人的感觉应该是通货紧缩状况下的发展停滞,就是类似于日本现状,而不是很多专家鼓吹的“滞胀”,中国不存在整体滞胀的经济基础,因为在海外需求尚未恢复,人均可支配财富没有上升的情况下,没有通货膨胀的基础。

但不排除中国在局部地区会出现各具特色的通货膨胀,这是由于中国昂贵的流通成本和地区保护主义所导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 01:26:52
不无道理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 01:33:01
学习了。。。好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2-2 01:38:30
还是喜欢老鱼父转来的帖子.

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