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写这个帖子的,一是在“马坛”发“西经”帖本身就不妥;二是供给曲线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实在是没什么太多的技术含量。 但耐何“石开石”这个家伙却像嗑了药、打了鸡血一样不断地以其荒唐可笑的观点大喷、特喷西经的供给曲线,一喷就是几个月。所以,本人发表一篇灌水帖来吐槽一下。
首先,需要先了解一下《石开石供给曲线》是怎样的,见下图:
石开石这家伙之所以形成上述的供给曲线的概念,不难看出其思维的逻辑所在:
1)、需求决定供给,所以供给曲线必然与需求曲线重叠;
2)、供给方需要讲究利润,所以,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这时供给曲线表现为叠加于需求曲线之上的某一线段。
3)、《石开石供给曲线》符合现实中“价格高卖的少,价格低卖的多”的情况,所以西经中的供给曲线“价格高卖的多,价格低卖的少”是荒谬不堪的。
了解了石开石的思维逻辑,就可以对其对症下药:
1、 小朋友的理解能力(1)------ 对供给曲线的设定理解错误
西经理论中,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单独拿出来设定的。只有当讲到供需均衡时才需要把两个概念一起拿出来用。
所以,单就供给而言,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供给曲线表现为右斜向上,这个逻辑存在问题吗?
2、 小朋友的理解能力(2)------- 对供给量的概念理解错误
西经理论研究的是商品的市场交换,所以它的供给量概念是:参于到市场中来的交换的量,包括成交量与未成交量。
例如:菜场买菜的例子。
你不能把菜场当天的没卖完的剩菜算到菜场当天的供给量之外,因为这些剩菜一样参与到了菜场当天的交易买卖,否则,菜场当天的市场牌价也将会发生变化。
但石开石却把西经中的供应量仅仅理解为成交量。
3、 最荒唐可笑的原则性的错误 -------- 完全“喷”错了地方
石开石用自己的供给曲线概念来“喷”西经的供给曲线有问题,但这家伙却根本就不知道“他的供给曲线”其实是包含在西经的供需模型里的“。
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所谓的《石开石供给曲线》其实只是:西经中的供给曲线沿着需求曲线位移时,所形的均衡点的连线-----线段ABC。但石开石却把这条连线当成了西经的供给曲线本身,这就是非常荒唐且搞笑的地方了。
究其原因就在于:
石开石的供给曲线描述的是:“成交量”点的连线;
西经的供给曲线描述的是:不仅包含了成交量的点(均衡点),还包含了未成交量的点。
4、《石开石供给曲线》自身存在的问题
即便是把西经中的供给量概念定义为成交量,《石开石供给曲线》依然无数的逻辑BUG。
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有如下特征:
1)、存在众多卖家,卖家的产品完全相同;
2)、各个卖家的成本底线不尽相同;
3)、在任一市场价位,同时存在着赢利,保本、亏本这三种经营状态;
因此,随着价格持续降低,卖家利润持续降低,这时会把高成本的卖家挤出市场。随着卖家的不断减少,供给不断减少,最终的成交量也会相应减少。而不是《石开石供给曲线》中的成交量持续增加。
如下表所示:
5、该怎样看待现实中的《石开石供给曲线》现象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石开石供给曲线》有个前提设定:需求曲线不能发生位移。
所以,现实中因为需求曲线向右位移所产生《价高卖的多,价低卖的少》的现象,不在石开石的讨论范围之内,如下图所示(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需求曲线右移):
暂且不论现实中影响需求曲线位移的变量是随时都在发生的(例如今天国内央行货币政策的“降准”行为等等),就按石开石的限定条件来试着分析:在上述条件下,《石开石曲线》是否可以成立?
由于需求曲线设定为不能发生位移,所以这时需求量的增加(N1—NN),就只能通过卖家主动降价(P1—PN)的行为方式才可以实现。如下图所示:
短期内或个体行为的情况下,《石开石供给曲线》可以成立:
例如:
1):某个路边摆摊卖水果的果农想早些收摊回家,主动降低价格,这时需求增加,表现出了《价高卖的少,价低卖的多》的情况;
2):商场的周末降阶促,引起需求量的增加,同样实现上述效果。
3):“淘宝网”的双11光棍节促销,亦是如此。 中长期中的卖家群体行为的情况下,《石开石供给曲线》不成立:
从供给方的利润角度来考虑问题。
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众多卖家而言,其利润点相对其他类型市场的卖家要小的多(例如垄断型市场)。所以其利润的大小就限制了他们的价格波动在中长期内不可能通过《连续性、群体性地降价行为》来提高市场的需求量。
例如:“淘宝网”上的某一款进口牛奶的所有卖家,在中长期内,不会发生连续性地统一降价行为。
当然,如果石开石供给曲线需要重新再添加设定,把价格波动或是时间限定在较小的范围之内,那就另当别论。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