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真正的饺子 发表于 2009-12-3 08:35 4# liwenhong823 差异就是叫中国人保持奴隶性
liwenhong823 发表于 2009-12-2 20:29 东西方文化是有差异。
winwin2009 发表于 2009-12-2 14:30 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对于我们在中国长大的人来说,有的时候可能很难接受这些,因为你明显知道,根据观察这个人可能能力一般,但他的感觉还是那么良好。 但正因为这样,美国100个人里,随便挑80个,那80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卖的东西表达得很清楚,能够给你足够多的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美国出现、发生和发展的。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那么多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在他们介绍产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至少不会站在一班人面前就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品牌建立上、创新型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 另外一个比较深的感受是,中国父母很喜欢让小孩去跳级,最好是进少年班。少年班是摧毁小孩的最极端方式,是最典型的把小孩当机器建设,而不是当人培养。制造成了能做专业但不能做人的机器后会怎么样呢?千万不要忙于跳级,是因为现在人的寿命以大大提高,“二战”以前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今天中国的人均寿命差不多是78岁,翻了一倍!人均寿命增长这么多后是什么意思?意思之一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工作、喜欢工作,你不要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哪怕你30岁开始工作,按照平均寿命78岁算,你还有48年,着急干什么呢?为什么不花更多的时间去体验、享受生活?特别是,为什么放弃那么多童年的生活去跳级、去整天埋在书里呢?坦率讲,跳级更多是做父母的一种个人追求,是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满足感而作的,不一定是小孩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父母比较自私的做法。我们做父母的总喜欢有机会去炫耀,去跟人说“我儿子跳了一级”,“我儿子今年考的分数多少”,“我儿子考上北大、清华”,这样,做父母的脸上有光了。牺牲的是小孩的一辈子。 原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时,跳级的必要性能够理解,因为那时能工作的时间本来就不多,那何必不早读完书去工作?三年前,我跟前深发展总裁魏杰夫先生一起吃饭,问他儿子到哪里上大学,那一年他大儿子刚高中毕业。他说“我儿子还没想好以后要做什么,更不用说学什么专业,所以,我跟他说,既然没想好将来做什么,不用着急,有的是时间,你先到北京来学学中文吧。等你想好后再去读大学。”魏杰夫也说,现在人的寿命这么长,给他儿子足够多时间去感受生活,让他更确切地想通了要做什么以后再去学习,他会学得更好,那样,他完全是靠自己自发的兴趣去学,与父母逼着他去学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是呀,如果你对一个题目有兴趣,那么,不需要任何人给你压力,你也会自然地、自愿地做出牺牲,加倍努力,做不好才怪呢!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网友评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自己学习,学会思考。该记的部分要记,要死记硬背,不该记的部分,没有必须记和背。目前中国的教育在死记,死做作业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没有意义,没有产生效果。小孩的作业太多,做这么多的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打疲劳战。做奥数课有何意义?重复做相同的题目有何意义?体育课不重视,不重视学生体质的培养和训练。所谓的名校带头这样做。我儿子回来,我只好强迫他做体育活动,否则身体差的很。小学和中学应该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做体育活动,让身体长起来,少做作业。反而是中国的大学太轻松了,毕业了没有任何动手能力。受到相同教育的外国人,比中国人成熟,工作容易上手,能独立工作。但是,外国人读书小学和中学时没有中国这么苦。 ——文章不错,但有些偏激,美国曾经出台过《国防教育法》,也很注重实际知识的学习,美国的教育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的教育也有他成功的地方,要改变教育的现状,不单只一味的责怪教育界,外部的需求和经济的推力才是教育改革最大的催化剂,毕竟在国内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一份好工作。 ——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有限。 只有高考才能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死读书比不读书有出路,没办法。 ——有两点不同意见:1.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导致这么多年的被动挨打,所以骨子里面有种技术崇拜. 2.工业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可能直接跳进服务型社会,科技上不去,一切都是空谈。尤其是大国,更不可能仅依靠金融业就富国强民,所以目前培养理工科人才是大势所趋,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是社会结构决定教育方向。不过我非常同意培养研究性人才的观点。出这种问题,是人才选拔机制有问题。 ——中国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作者既然是在国内受到的教育然后到美国淘金,听作者的口气在美国生活的不错,那就说明在国内的这么多年教育为作者在美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基于国情,作者应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只站在局外说一大堆的问题,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近代有遭受过西方列强的凌辱,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正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已的发展道路,从目前来看基本正确,教育的发展,改革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我想作者所期望的美式教育在中国实现会有可能! ——我的孩子每天都有没完没了的作业,他甚至说:“真羡慕你们大人,不用做作业,我都不想当学生了。”天啦,他才九岁。 ——我觉得可以参考东方某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如日本,它为什么能在战后迅速崛起?技术立国。而技术源于人才,人才来自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教育成功的地方,但不能全盘照搬。最讨厌某些不大不小的人物,用公款去了一两趟国外“考察”,回来后故作对教育大彻大悟,动不动就说:这样的情景如果发生在某某国家,他们的老师会......他们的家长会......教育就是如此简单的事吗?
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对于我们在中国长大的人来说,有的时候可能很难接受这些,因为你明显知道,根据观察这个人可能能力一般,但他的感觉还是那么良好。 但正因为这样,美国100个人里,随便挑80个,那80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卖的东西表达得很清楚,能够给你足够多的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美国出现、发生和发展的。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那么多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在他们介绍产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至少不会站在一班人面前就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品牌建立上、创新型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 另外一个比较深的感受是,中国父母很喜欢让小孩去跳级,最好是进少年班。少年班是摧毁小孩的最极端方式,是最典型的把小孩当机器建设,而不是当人培养。制造成了能做专业但不能做人的机器后会怎么样呢?千万不要忙于跳级,是因为现在人的寿命以大大提高,“二战”以前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今天中国的人均寿命差不多是78岁,翻了一倍!人均寿命增长这么多后是什么意思?意思之一是,如果你真的想要工作、喜欢工作,你不要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哪怕你30岁开始工作,按照平均寿命78岁算,你还有48年,着急干什么呢?为什么不花更多的时间去体验、享受生活?特别是,为什么放弃那么多童年的生活去跳级、去整天埋在书里呢?坦率讲,跳级更多是做父母的一种个人追求,是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满足感而作的,不一定是小孩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这是父母比较自私的做法。我们做父母的总喜欢有机会去炫耀,去跟人说“我儿子跳了一级”,“我儿子今年考的分数多少”,“我儿子考上北大、清华”,这样,做父母的脸上有光了。牺牲的是小孩的一辈子。 原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时,跳级的必要性能够理解,因为那时能工作的时间本来就不多,那何必不早读完书去工作?三年前,我跟前深发展总裁魏杰夫先生一起吃饭,问他儿子到哪里上大学,那一年他大儿子刚高中毕业。他说“我儿子还没想好以后要做什么,更不用说学什么专业,所以,我跟他说,既然没想好将来做什么,不用着急,有的是时间,你先到北京来学学中文吧。等你想好后再去读大学。”魏杰夫也说,现在人的寿命这么长,给他儿子足够多时间去感受生活,让他更确切地想通了要做什么以后再去学习,他会学得更好,那样,他完全是靠自己自发的兴趣去学,与父母逼着他去学相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是呀,如果你对一个题目有兴趣,那么,不需要任何人给你压力,你也会自然地、自愿地做出牺牲,加倍努力,做不好才怪呢!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网友评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自己学习,学会思考。该记的部分要记,要死记硬背,不该记的部分,没有必须记和背。目前中国的教育在死记,死做作业方面花了太多的时间,没有意义,没有产生效果。小孩的作业太多,做这么多的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打疲劳战。做奥数课有何意义?重复做相同的题目有何意义?体育课不重视,不重视学生体质的培养和训练。所谓的名校带头这样做。我儿子回来,我只好强迫他做体育活动,否则身体差的很。小学和中学应该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做体育活动,让身体长起来,少做作业。反而是中国的大学太轻松了,毕业了没有任何动手能力。受到相同教育的外国人,比中国人成熟,工作容易上手,能独立工作。但是,外国人读书小学和中学时没有中国这么苦。
——文章不错,但有些偏激,美国曾经出台过《国防教育法》,也很注重实际知识的学习,美国的教育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的教育也有他成功的地方,要改变教育的现状,不单只一味的责怪教育界,外部的需求和经济的推力才是教育改革最大的催化剂,毕竟在国内大多数人上大学是为了一份好工作。
——中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有限。 只有高考才能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死读书比不读书有出路,没办法。
——有两点不同意见:1.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导致这么多年的被动挨打,所以骨子里面有种技术崇拜. 2.工业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不可能直接跳进服务型社会,科技上不去,一切都是空谈。尤其是大国,更不可能仅依靠金融业就富国强民,所以目前培养理工科人才是大势所趋,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是社会结构决定教育方向。不过我非常同意培养研究性人才的观点。出这种问题,是人才选拔机制有问题。
——中国教育的确需要改革,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作者既然是在国内受到的教育然后到美国淘金,听作者的口气在美国生活的不错,那就说明在国内的这么多年教育为作者在美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基于国情,作者应该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不是只站在局外说一大堆的问题,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近代有遭受过西方列强的凌辱,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正在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已的发展道路,从目前来看基本正确,教育的发展,改革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我想作者所期望的美式教育在中国实现会有可能!
——我的孩子每天都有没完没了的作业,他甚至说:“真羡慕你们大人,不用做作业,我都不想当学生了。”天啦,他才九岁。
——我觉得可以参考东方某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如日本,它为什么能在战后迅速崛起?技术立国。而技术源于人才,人才来自教育。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教育成功的地方,但不能全盘照搬。最讨厌某些不大不小的人物,用公款去了一两趟国外“考察”,回来后故作对教育大彻大悟,动不动就说:这样的情景如果发生在某某国家,他们的老师会......他们的家长会......教育就是如此简单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