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私论者需要提升自己的认识
刘保强
在简单介绍一下利人类思想后,为了让大家认识到利人类思想产生的重大意义,专门再写这一部分内容,来对我发表《新利人论》或者说利人类思想问世10周年进行继续宣传和纪念。对于这么重要的、关系到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根基的问题,实在是不该继续稀里糊涂下去了!
在前文我指出了人性自私论者对问题或概念的不求甚解和稀里糊涂,强调了利己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自私,人性也不能是利己或利他,或二者的简单结合,并指出人性指的其实就是人的利人类性或者说利人性。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一认识发现的重大意义。
五、利人类性发现的重大意义
在确定了人性指的就是人的利人类性或者说利人性之后,人们不免会问,这个利人类与通常人们讲的以利他为基础的利人类有什么不同和意义呢?显然,当我们以全新地人我一致的大我小我逻辑代替了传统人性认识中人我相对的己、他对立逻辑后,便在无形中消解了传统认识中已习惯形成的利己、利他问题,从而也消除了相应的由己、他对立所带来的各种争论,进而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人性论基础。这不仅使其具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也使其具有着无法估量的实践意义。下面,我就来做一简单介绍。
1、利己、利他问题的消解
在认识到人性指的是人的利人类性后,我们便不难发现,利己与利他问题只是人们在传统下所形成的认识误区,其实只要个人不谋取超越人类利益的利益,或者说不损害到他人的正当利益,利己与利他就是统一的。或者说,在这一情况下,一个人的利己自然就包含着利他,利他也会包含有利己。我们知道,孩子的健康成长,正是父母的心愿,孩子正常的利己或者说成长,就是对父母的利他。而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是利他,但孩子的健康成长正是自己的心愿,对自己也是有利的,也是一种利己。而在超出人类利益的情况下,无论是利己还是利他都会走向反面,出现损人不利己和损己不利他的情况。还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说,如果父母一味地溺爱孩子,则既会使自己受累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变成了损己不利他。而如果孩子在父母那里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则既会对父母造成伤害,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就变成了损人不利己。显然,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人的利己、利他问题,其实是一个并不真正存在的问题。由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在人类的整体利益下,利己就包含着利他,利他也包含着利己,是无法严格区分的。而在超越人类利益时,则都会走向反面,损己就包含着损他,损他也包含着损己。所以,我们习惯考察的利己、利他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对人类是否有利的问题。
2、实现了人性与道德的统一,消除了道义与功利的分歧
我们知道,在传统认识中不仅存在着人性与道德的不一致,而且在道德上还存在着道义与功利的分歧。当我们认识到人性是利包含自己在内的人类的利人类性时,就会发现传统的以利他为基础来认识的道德也得作出相应调整。因为,在道德背后的真正依据正是人性要求的利人类而不是利他,利他并不一定就道德。试想,一个人溺爱孩子或为了另一个人而去损害第三人的利益能是道德的吗?显然,只有对人类有利的事情才是道德的,从而道德与人性是一致的。有了利人类的道德标准后,自然也就没有了关于功利和道义的分歧。因为,道义的原则与功利的追求都是人类的利益,它们是统一的。这样一来,便没有了那种可以要求个人或少数人牺牲自身正当权益去维护他人或多数人利益的正当性,因为任何人都是人类的一员,其正当权益都包含在人类利益之中。
3、在哲学和文化上实现中、西、马的有效贯通
我们知道,西方哲学与文化的传统,除了发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外,最具特色的就是近代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地由对个人的关注及其独立的追求而产生地个人主义传统。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根源于西方和对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的批判和超越,具体表现为对费尔巴哈利己主义抽象人性论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理性传统的实践超越。而我国哲学和文化传统在人性论上,则恰恰是关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抽象人性论,这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对人类解放的追求在方向上不谋而合。这就使得,当我们得出以全新的利人类性为基础的利人主义抽象人性论时,就可以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利他和为社会与西方传统的利己和为个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实践中追求人类解放辩证地相结合。因为,这恰恰是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实践中追求人类解放中进一步概括和抽象出地更深化的理性认识。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所存在地轻视和忽略个人的问题恰好可以由西方哲学重视个人的传统来弥补,马克思主义实践也确立了科学人性论的指导。所以我们说,新利人论思想的提出将在哲学和文化上完成中、西、马的有效贯通,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中国化,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4、为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奠定坚实的人性论基础
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然而这一假设不仅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诟病,以其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也始终面临着“囚徒困境”的困扰。而且,早在斯密那里经济学就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有待解决的“斯密问题”。显然,仅靠利己思想来指导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达到理想要求,而在理论外部增加一个道德的要求,除了能对理论起到一定的修补作用外,并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因为,人们在实际运用时往往会将其抛在一边,仅按照利己的需要来操作,从而仍然会为现实带来诸多问题。而新的利人类思想则将利己与利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道德直接内化于经济理论之中,强调追求自身正当利益最大化才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唯一可靠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活动中真正实现利益最优。否则,必将陷入“囚徒困境”下的“互害模式”,使得经济活动只能达成次优的结果。所以,新的利人类思想将为经济学理论提供一个坚实的人性论基础,为经济学的进一步科学化作出贡献。当然,对于任何需要涉及到人性理论的社会科学理论,它都具有着同样的意义和价值。
5、新利人论的实践意义
首先,新利人论可以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使占据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性本善”思想得到全新阐释,重新放射出真理的光芒,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新利人论摒弃了传统认识下的零和思维,揭示了人类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本质,从而为化解纷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提供了依据和贡献了智慧,也为我们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人性论基础。最后,新利人论以全新的方式来认识人类,使我们获得了对人的本质的全新认识,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清晰规律,使人类的面貌焕然一新,预示着人类将进入新的时代。
到此,纪念我发表《新利人论》或者说利人类思想问世10周年的这一系列的文章就基本完成了。欢迎持不同观点和认识的网友提出质疑和参与讨论,也希望大家能正视和认真思考这一问题。这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到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根基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不能再继续稀里糊涂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