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对上海市场的调查发现,去年底,有中介机构向银行释放虚假信息,声称部分银行已经放松按揭贷款的条件,诱骗银行上当,使得二套房相关政策底限被突破。与此同时,个别中介还误导客户,烘托贷款难的紧张气氛,让客户觉得,只有通过中介,才能办理房贷和拿到优惠利率等。
“搞定”客户之后,不良中介会帮助客户伪造信息,并根据不同“返点”选择银行,然后强制客户到指定的银行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通过支付房贷“返点”与中介合作,银行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个贷业务,但稍有不慎就会拿到“毒资产”。
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发现,近来年核销的个贷不良贷款中大部分是中介机构介绍的业务。除了利息收入的损失,相关支行还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不良贷款的催收上,从而影响个贷业务的正常经营。
但前述个贷负责人直言,这首先是个路径依赖问题,二手房贷的发展离不开中介,所以不能简单说中介介绍的房贷业务都有质量问题。
一位熟悉中介机构的银行人士称,中介的失范行为不仅会造成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会损害客户的利益。比如,中介会出售客户信息,而中介帮客户违规造假之后,最后承担损失的还是客户,如不良的信用记录。
部分银行退出二手房贷市场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表示,由于各家银行的“返点”不一,使得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出现了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局面。
这种混乱局面的背后推手之一是考核指挥棒。业内人士称,去年底,关于“返点”的“君子协定”(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设置了“返点”比例的上限)之所以破产,就是因为部分银行个贷指标较高,为了争抢业务引发恶性竞争,“君子协定”无法执行。
而今年房地产市场复苏超预期,部分银行在年中还增加了个贷指标。但银行的个贷策略已出现变化,二手房贷并非在所有银行眼里都是香饽饽。
截至今年9月末,中信、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均出现负增长。相关银行人士透露,中信、民生等部分银行,实际上已基本退出了上海的二手房贷市场,原因是在高“返点”的挤压下,此类贷款的收益率较低。
现在,中信、民生的上海分行已转向发展零售口径下的微小企业或小企业贷款,如民生银行力推“商贷通”业务,既可以上浮利率,也可以直接面对客户,不需要依赖中介机构。
此前,建设银行东部分行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今年二、三季度,该行已明确提出,不看重市场份额,看重收益和质量。对于住房按揭贷款,要进行差异化定价,依据是客户的贡献度【21世纪网】本文网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1-26/155408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