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509 发表于 2018-5-4 23:50 
那我告诉你:所谓计划经济是计划你的消费。计划你 每月消费多少粮、油、肉、蛋、鱼、布等等,再按照这个用 ...
1953年起开始实行全国粮油统购统销政策。
建国之初,粮食奇缺,除了长期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尚难以迅速恢复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口粮食的来源断绝。据当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所的调查统计,从1922年到1930年平均每年进口洋麦2516956担,上海面粉工业所用的洋麦占其面粉产量的28.78%,即每年有三个半月用洋麦做原料。自1931年以后,洋麦入口激增,低价倾销我国。上海进口洋麦数逐年增加,到1933年,每年12个月中有10个月用洋麦做原料。(交通大学研究所调查报告:《解放前洋麦进口情况》,1954年)。1946年至1949年,上海等各大中城市中,面粉厂的原料,几乎悉数来自美国小麦。1949年以后,进口粮食来源基本断绝。各地城市普遍出现严重粮荒。加上建国初各地土匪(多数打着国民党“反共救国军”旗号)猖獗,政府派出的征粮工作队和粮食运输车队屡屡遭到土匪袭击,无数征粮工作队员牺牲在粮食征收工作中。
1953年,虽然财政经济状况全国好转,但至关重要的粮食紧缺问题依然严重。毛泽东责成中央财经委员会拿出办法,正在养病中的中财委负责人陈云连夜赶回北京主持此项工作。中财委先后拟出了8种方案,最后选定了统购统销方案。同年10月1日,陈云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不搞这个(指”粮油统购统销”),我们没有出路!”。
195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此决议是邓小平起草的)。开始在全国实行粮油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禁止粮食、食用油(包括油料作物)的自由交易,取缔了一切私营的粮食中间商,将农民提供的粮油剩余产品全部控制在政府手中,同时,对一切吃商品粮的人口有计划地实行粮油定量供应。在那个整体粮食紧缺的时代,这种统购统销政策,对保障粮食在全国人口中作尽可能合理的分配,使人们不论贫富都能公平地获得自己的那一份口粮,满足人们对粮食的基本需要,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