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58 发表于 2018-5-24 10:14 
“如果不用“剩余价值”而用“利润”,推导的结论也是完全相同的。你同样可以推导一下。 ”
那就换一种方法证明。
先假设,社会上所有的商品都恰好供求平衡,每个资本家每卖出价值100单位的商品都可以获得100单位的货币,扣除成本80单位,利润为20单位,利润率20%。
再假设,社会上所有的商品都是同样的供不应求,所有价值100单位的商品都可以卖到120单位的货币。但是,每个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也都是供不应求的商品,因此,原来成本80单位的商品,现在必须支付96单位的货币才能买到。因此现在的利润不是120-80=40单位,而是120-96=24单位,利润率仍然只有20%。并且,现在那个利润24单位货币所能买到的商品仍然与供求平衡时的一样多,即仍然只是价值20单位的商品。也就是说,25单位货币利润实际代表的还是20单位的商品价值。
因此,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利润总额根本就没有因为所有商品的供不应求而实质的增加。
反过来也可以证明,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利润总额也不会因为所有商品的供过于求而实质的减少。
再假设,社会上一部分商品供不应求,价值100单位的商品可以卖到120单位的货币,利润为40单位;另一部分商品供过于求,价值100单位的商品只能卖到80单位的货币,利润为0。
但是,既然是供过于求,那么商品的数量必然要比供求平衡时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市场上的商品量如果少于货币量,那么如果货币就会贬值,120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从而40单位货币利润代表的价值就会减少。因此,我们必须假设供过于求的商品量恰好等于供不应求商品卖得的货币量。供过于求价值100单位只能卖到80单位货币的商品,要能够卖到120单位的货币,就必须要有150单位价值的商品量。
现在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结果,即供不应求商品总价值为100单位,价格为120单位,供过于求商品总价值为150单位,价格为120单位,两者价格相等。
但是,我们发现,两者的总价值为250单位,总价格却只有240单位。也就是说商品的总价格比总价值少了1/25。既然如此,那么资本家为生产商品而支付的成本当然也要减少1/25。这样,两者的总成本就不再是80+120=200单位,而是200-(200×1/25)=192单位。因此,两者的总利润也就等于240-192=48单位,利润率依然是20%。
并且,因为总价格降低了1/25,所以48单位的货币利润实际代表的商品价值依然是50单位。即价值250单位的商品总量,其实际总利润依然是50单位。即因此,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利润总额并没有因为商品的供求不平衡而实质的增加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