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环渤海地区,从各项经济指标和城市竞争力来看,我们和长三角,珠三角相差甚远,很是寒心。大家来谈谈原因在那里?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基础设施建设不如珠三角
没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核心
地理位置也稍逊一筹
论坛的网友来自祖国各地,在针对特定区域的讨论中,您能否在提出问题时,附带简要的背景介绍?这样有利于大家较快的加入到讨论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你提到的“从各项经济指标和城市竞争力来看,我们和长三角,珠三角相差甚远”——可以列出几个指标比较,并简要概述一下这些差距的在近年来的变化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4 9:37:20编辑过]
网上有一篇“揭开GDP迷雾下的真实山东经济 实现山东经济由GDP崇拜向和谐发展的转变” 的报告。可以看一下。
关键还是传统体制影响太深,制度因素占首位。
其次是区域分割十分严重,各自为政,基本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环渤海经济区。
1没有政策支持
2地理上实际上不邻海,货运不发达
3人口素质低。
比这些总量有什么意思嘛?环渤海根本就不是像长三角、珠三角(小珠或大珠)那样 的 真正意义上的一个经济区,怎么去比嘛?人家还提出泛珠三角呢,这个“9+2”的总量可是大得不得了哟,但是我个人觉得,泛珠和环渤海一样,目前还只是概念,根本还不是一体化的经济区域,比总量根本没有意思,要比你就拿京津冀北、辽中南、山东省分别去比
1,3同意
第二条不置可否
政策方面确实是在吸血
北方人的生意观念也没有那么强
还是氛围不好吧
就看看环渤海地区的重复建设:天津港的目标2.5亿吨,秦皇岛也建成为全国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大连港、青岛港都是亿吨大港,但是北京市热衷于建设属于自己的出海口,在唐山市南修建了京唐港,并且投资建设一条直达北京的高速公路,丝毫未考虑天津港业务的状况,旁边还有营口港、锦州港.....最近的只相距20多公里.
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带动下,不知道能不能加速环渤海地区的发展。
天津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泰达的高新科技园区。那边发展还可以。但是一旦出了免税区,就不行了。好象滨海那边的产业链和混乱。航空港,以及周围的配套设施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没有形成有机整体。现在滨海在不断的修高速,高架以及轻轨。
仅就该问题中的行政管理部分拙想。
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实际推进中涉及许多问题,如利益分割等。
珠三角以广州和深圳为代表,深圳有特区身份,很多行政上的特批优势;
长三角以上海为主体,上海本来就对周边地区有很强劲的辐射作用。
而环渤海经济圈中(1)可能的中心点太多,协调复杂;(2)财税带来的难题(目前滨海新区正考虑创新投资建厂企业的税收模式,例如来津投资的北京企业缴纳的税收由京津共同享有);(3)观念问题。政府推动是一部分,自发观念的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温州经济不是一纸公文成就的。
14楼说起的重复建设确实造成了资源浪费,凸显了环渤海地区合理产业布局的重要性。
上海处理浦东和南汇两个区的做法就很好。给他们进行不同的功能定位,南汇作为一个新区,如果重复浦东路子,一方面造成内耗,一方面短期内追赶不上,所以市政府对它的定位是在为浦东提供服务、缓解压力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交通运输业,工业园区等。
科技达到能建立一个海上都市的时候,环渤海经济想不强都难
21楼举了上海浦东和南汇的例子,南汇在定位上就是为了浦东服务的。但是,环渤海地区行政力量分散,恐怕很难做到。
话说回来,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区域经济整合的问题,但是,不同行政主体之间产业结构、分工如何整合,确切地说,利益如何分配,这些问题很难协调。所以才会造成楼上所说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就以环渤海地区为例,我想问问大家,地区间的行政隔阂可能缓解吗?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整合可能在不同行政主体间实现吗?如果可能,有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
历史原因:传统体制,思想观念毒害太深,没有活跃的民营经济。
政府干涉太强,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定位,没能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企业缺乏竞争力。
环渤海的经济太集中,很多资源都配置到北京去了.
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首先有强有力的工业做支撑,而且各区域的产业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虽然说有同构的问题存在,但是在各区域间整合还是做的相对比较好.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区域间,特别是行政区间的合作一定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否则各区域在为自己设定发展目标时,都会有一种什么都想干的特点,不会从综合和长远去考虑问题.环渤海区域的发展也应该有这种协调机制.
人口素质低?最可怜的是河北,其次是天津。河北在心脏地带被掏了两个大窟窿,天津的工业中心地位也由北京的竞争,现代落户北京就是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