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通常被认为是这样的一种情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带来利率下降,而仅仅表现为闲置持币余额的增加。在正常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人们会试图用持有的多余现金购买资产,从而使利率下降。在凯恩斯所描述的流动性陷阱中,人们确信目前的债券价格过高、以后可能下跌,利率也相应太低、今后还会升高。人们因此认为,现在购买债券无疑会造成资本损失,还是应该选择持有现金。其结果是,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仅仅是闲置持币余额上升,而对利率没有产生影响……。流动性陷阱意味着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不起作用。货币供应的增加既然对利率无法产生作用,也就不能影响投资和总需求。
在日本案例出现之前,流动性陷阱被认为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设想,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1994年,多恩布什和费希尔的经济学教科书《宏观经济学》第6版出版。在这本书中,他们是这样写的:“凯恩斯自己也无法确认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流动性陷阱)。在60年后的今天,我们同样也不知道。”
日本明显地符合流动性陷阱的绝大多数经济特征。包括保罗·克鲁格曼在内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证实了日本流动性陷阱的出现。日本现在的隔夜拆借存款利率只有0.02%,10年期的政府债券收益率从1990年9月开始已经由8.7%下降为1.8%,而一些短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仅为0.055%。
学术界最关注的问题是:一个存在问题的银行体系是否是形成流动性陷阱的必要前提条件?克鲁格曼(1998)认为,即使银行系统运行良好,流动性陷阱也可能出现。在流动性陷阱的条件下,基础货币量的增加不会导致广义货币总量的增加,因为:第一,公众将大量持有现金,广义货币总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第二,大量现金将转化为储备;第三,银行将增加作为基础货币的准备金,而减少贷款。所有这些的发生并不一定意味着银行体系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