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康总经理李植悦看来,宜康就是“在当前医改背景下保险业和医疗服务产业探索优势互补的一个尝试”。
事实上,之前平安已经有了相关探索——2008年投资北京慈铭健康体检连锁机构,就是希望可以更好地掌握投保人的健康情况,从而减少骗保事件降低赔付成本,同时为日后进入高端健康管理市场打下基础。
另外,为了弥补门诊在治疗能力方面的不足,宜康将和医院合作建立医疗资源共享的平台。李植悦告诉记者,目前宜康医疗已经和中山六院建立了VIP病房试点:宜康出资装修,并提供管理和医护服务培训,相应的病房则优先接待由宜康转过来的病患。此外,亦与多家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签定了双向转诊、会诊以及其他技术扶植协议。
对于宜康模式——平安、中大控股和康健国际,广州市卫生局一官员曾这样评价:平安是国内保险巨头,中大控股有着良好的医疗资源,而康健国际则有着20多年的业内管理水平,这在国内是很难复制的。
对此问题,李植悦则回应记者说:“只有整合资源,才能够快速布局。”
“鲇鱼”的困境:不差钱,就差牌照
然而,踌躇满志宜康和李植悦,很快就遭遇了制度上的障碍。“最大的问题,在于申请牌照。”李植悦笑称。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这意味着,一定人口的地区需要多少数量的医疗机构、对于人员和配备的要求等等,都在规划统管的范畴内。
这样的规划,是在假设所有医疗机构都由政府投建的基础上制定的。但是,在国家政策不断调低民资准入门槛、民营医疗机构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严密的规划,会把医疗服务机构统得太死,也滞后于市场的需求。”李植悦说。
目前来说,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医疗机构主要有医院、门诊部和诊所三种。其他如社区服务中心则主要还是由卫生局自己操作。无论哪种机构都需要申请“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通常所指的牌照。
但是,由于上述医疗机构的区域规划,相关部门严格限制了牌照的申请。
“很多地方,基本申请不了牌照。”李植悦说,特别是市中心高度发展人口密集的地区,比如广州的中山一路、天河等,已经多年没有发放过新的医疗诊所牌照了。
另外,宜康定位为连锁医疗机构,需要一个关于连锁医疗的牌照。但是“连锁医疗”的概念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并无相关规定。
一开始,宜康曾设想由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方之一——中大控股出面,希望能批量拿下诊所的许可证。但是没有成功。
综合权衡后,宜康董事层不得不决定调整规划——按照原先规划,宜康要用3-5年的时间,在广东省内发展800家-1000家门诊部和诊所,进而建立覆盖广泛的连锁门诊医疗网络。【21世纪网】本文网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6/HTML_ULM5HRBUAS0K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