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钱算清楚(中)(2017) (借鉴陈经的《把中国的钱算清楚》2008)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金融机构存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有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存款现金。
基础货币中的一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就是M0,为什么有“货币乘数”效应?
可以设想,某人有1万现金,存入银行,企业A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元。这样状态还原,M0没有变,M2增加了1万元。再来几次,乘数效应就出来了。基础货币的另一部分,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它的“货币乘数”效应怎么出来的?
比如某银行柜台有1万现金,企业B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元,某人又存入银行。状态还原,M0没有变,“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没有变,M2增加了1万。所以M0与银行库存现金是能发挥出乘数效应的
那么,以电子形式计数的活期定期存款有没有乘数效应?表面上看,银行有一笔存款,再贷出去,人家再转存进来,过程中不需要纸,也能乘数。但这个过程可能只是现金发挥乘数效应的一部分,因为最初的存款可能是现金存进来变出来的。存款本身就是乘数效应的效果,不是“基础”。
但是,是不是只有现金能作为“基础”发挥乘数效应?现金在央行印出来后,又具体是怎么跑到社会上去的?我们发现,“基础货币”最终还是得从央行出来,ZF也得扯进来了。
一个路径是,央行印一笔钱,给财政部,财政部花出去。这些钱央行不需要财政部还,但记个账。这个数字可以非常高,那些发生超级通货膨胀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
从津巴布韦每年10000%的通胀率看,这种机制等于让财政部有无限的钱花,要多少是多少。通常我们理解的“ZF印钱”应该就是这个动作。
可以看出来,“央行印钱给财政部花”不需要现金。可以直接给财政部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放进一个数字,凭空产生一个源头。但商业银行是要挣钱的,不能白做了,所以,这笔钱就算是商业银行借给央行的,也算是央行借给财政部大的。财政部是不会还钱的,所以,这种变出来的钱可以算是央行的负债。但央行的功能就是如此,负债永远不怕,别的银行都没它厉害。商业银行对央行说,你欠我钱了,请还钱,央行就印刷出一笔现金给它,不会为难。央行加财政部,是货币创造的武器源头。
“央行印钱给财政部”是货币增发增加基础货币的一条路,另一条路是前面分析M1的时候谈的,“央行印钱换汇”,主要是这两路。
个人在商业银行存取外汇或者换汇购汇,不算货币增发,这应该算是理财,央行不管,不进入外汇储备系统。企业干进出口,和央行下属机构“外汇管理局”结汇,这就算货币增发。
企业挣到外汇,央行收上外汇变成外汇储备,给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加一个数字,商业银行有权要求央行还钱。所以,外汇储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的负债,需要印钱还给商业银行,有些已经印了,有些记着账。企业要外汇买东西,央行给出外汇,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减一个数字,央行欠商业银行的钱减少。外汇管理局长胡说,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就是这么回事。
在央行报告的表述中,基础货币除现金外,还有“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意思,其实就是“在央行报关的属于商业银行的潜在现金。”央行因为给财政部当托,或者给出口商当托,欠了商业银行很多钱。商业银行问央行要账,央行给电子数字似乎没意思,商业银行从央行要来电子数字有啥用,如何记账?要给就给现金。但也不一定立刻就要,所以有些欠账央行也并没有真印出来,所以是“潜在现金”,这些欠账加一起就是“存款准备金”,但是商行只有权取其中一部分,因为其中的“法定准备金”是按照准备金率算出来必须留在央行的,免得乘得太多出事。有权取的那部分叫“超额准备金”。
所以我们看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商行也未必就真的要上交现金,就是把“有权从央行取现”的数字减少,一般财政部总会适时花钱让商行不断“有权”。当然央行疯狂上调,有权变没权了,商行也得搜罗现金交到央行去。可以想见,如果发生了这种事,那银行系统就很有些“倒行逆施”的味道了。本指望央行吐出钱来让经济增长的 ,结果反倒要先把钱给它,这是令人发指的强力紧缩,啥经济过热资产价格都可以给它整下来。通胀就未必了,输入型通胀搞不定,直到境外原材料价格崩溃,通胀才真下来。
所以,基础货币就是“现金和潜在现金的总和”。现金有M0,有放在商业银行里的,潜在现金就是央行可能印出来还给商行的欠款。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基础货币毁灭”机制。